一盏心灯永不灭 三代师者铸荣光
陕西绥德县丁鹏飞家庭五十年教育传承记
本网陕西讯(郭晋成 通讯员刘涛)从四十里铺镇窑洞村小摇曳的煤油灯,到绥德县城小学明亮的日光灯,再到高级中学智慧课堂的电子屏,半个世纪的光阴里,绥德县丁鹏飞一家三代人,始终与“教师”二字紧紧相连。他们用五十年的坚守与传承,在陕北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三代为师、薪火不熄”的教育佳话,让“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点亮心灵”的师者初心,在时光流转中愈发璀璨。
第一代・丁如明:窑洞里点燃教育火种
“咱这儿条件苦,但孩子的教育不能苦!”今年68 岁的丁如明提起当年教学经历时感触颇深。上世纪70年代初,年仅19岁的丁如明成了赵家砭乡(现四十里铺镇)丁王家沟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
那时的村级小学,是真正的“一穷二白”:教室是几孔破旧的土窑洞,土墙抹上木炭灰与胶水,就成了“黑板”;课桌是用土坯垒起的台子,上面铺一层报纸就算“桌面”。作为全校唯一的“全能教师”,丁如明要包揽三个年级的语文、算术、音乐、体育,从“a、o、e”教到加减乘除,从识谱唱歌到跑步跳远,一天的课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天不亮就往学校跑,晚上摸着黑才回家,一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 回忆起当年的日子,丁如明笑着说。
除了教书,他还是学校的“维修工”“保育员”“大家长”。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到校,生起教室的煤炉,烧好一锅热水,等着学生们来上课;课间休息时,他拿着锤子、钉子,修补松动的桌腿、破损的门窗;中午,他骑着自行车匆匆赶回几里外的家,打理自家的庄稼地——那是一家人重要的口粮来源,忙完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
二十多年里,丁如明换过三所村小——丁王家沟小学、付家沟小学、刘家沟小学,每到一处,他都把学校当成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些泛黄的“教育教学优秀奖”“模范校长”“先进教育工作者”奖状,现在还整齐地码在书架上。“我这辈子没干过啥大事,就想让村里的娃多认几个字,多学点儿知识。”丁如明的话语里,满是乡村教师的质朴与坚守。
第二代・丁鹏飞与南丽辉:夫妻同心守讲台
1999年秋天,丁如明的儿子丁鹏飞师范学校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绥德县赵家砭乡(现四十里铺镇)中心小学任教。“小时候总跟着父亲去学校,看他给学生上课、批改作业,心里就觉得当老师特别光荣。”丁鹏飞说,父亲用教书的工资供他和弟弟上学,如今他也要像父亲一样,留在乡村,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在赵家砭乡中心小学,丁鹏飞和同为教师的南丽辉结为夫妻,从此成为了讲台上的“最佳搭档”。那时的乡镇小学,条件比父亲那个年代好了不少——有了砖瓦房教室、木质课桌,但留守儿童多、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依然突出。“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不仅要教知识,还要给孩子家的温暖。”丁鹏飞说。
每天放学后,夫妻俩总会留在学校,陪着住校的留守儿童写作业、做游戏;周末,他们带着学生去田间地头认识农作物,教他们写观察日记;有孩子生病,他们就背着去乡卫生院,垫付医药费。2012 年,丁鹏飞调任麻地沟小学校长,他每天最早到校、最晚离开,周末还组织教师培训。半年后,麻地沟小学的成绩跃升至全镇第一,家长们纷纷说:“把娃交给丁校长,我们放心!”
后来,丁鹏飞又先后担任多所村小和中心小学的校长,每到一所学校,他都用“抓教学、爱学生”的理念带动全校,先后荣获“全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校长”“市反恐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妻子南丽辉也不甘落后,她深耕小学数学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欢。她还积极参与教研,多次获得市、县级论文一等奖,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2023年被评为绥德县第二批“中青年拔尖人才”。
从乡村小学到城区江德小学,从青丝到白发,丁鹏飞和南丽辉夫妻俩用三十年的时光,守护着一批又一批孩子成长。“父亲教会我们‘爱学生、守讲台’,我们要把这份初心传下去。”南丽辉说。
第三代・丁楠:青春不负教育梦
“爷爷总说,拿起粉笔,就要对得起学生;爸爸常讲,当老师,要把心交给孩子。”2023年秋天,22岁的丁楠从西安外国语学院毕业,毅然回到家乡绥德,成为绥德高级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至此,丁家的教育接力棒,传到了第三代手中。
丁楠的童年,是在学校的操场上、办公室里度过的。“小时候我就学着他们的样子,拿粉笔在地上写字,给小伙伴‘上课’。”丁楠笑着说,成为教师,对她来说是“自然而然的选择”,是刻在骨子里的家族基因。
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真正站上讲台,丁楠还是遇到了挑战。“现在的学生接触信息多,思维活跃,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够用了。”她坦言,刚入职时,为了备好一节课,她常常熬夜查资料、做课件,还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爷爷丁如明比她还“操心”,经常转发赛课视频、教学文章给她,打电话叮嘱:“上课要多跟学生互动,别光顾着自己讲,不能亏了娃们!”父亲丁鹏飞和母亲南丽辉则经常电话问候。
在家人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下,丁楠很快适应了教学节奏。她把新媒体技术融入英语课堂,用动画、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组织英语角、演讲比赛,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入职仅一年,她就凭借出色的教学能力,先后荣获榆林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师师德演讲比赛一等奖、新媒体新技术大赛三等奖等荣誉。 “爷爷的煤油灯、爸爸的教案本、我的智慧屏,时代变了,教学工具变了,但‘爱学生、教好书’的初心没变。”丁楠说,每次看到学生们认真听课的样子、取得进步时的笑容,她就更加明白爷爷和父亲坚守的意义——“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用自己的知识,照亮家乡孩子的未来。”
五十年传承:从教初心永不改
五十年岁月流转,丁鹏飞一家的三代教师,见证了绥德教育的变迁:从窑洞教室到标准化校园,从煤油灯到智慧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科教师”到“专业名师”。但不变的,是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讲台的坚守。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丁如明的家里总会亮起温暖的灯光。三代人围坐在一起,时而探讨教育理念,时而分享教学故事,不同的教学经历,相同的教育初心,在这间屋子里交融、传承。
“我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就是一代又一代把书教好,把学生带好。”丁鹏飞说。他们就像黄土地上的一棵棵白杨树,默默扎根,静静生长,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求学之路。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