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的十字路口,有人奔赴繁华都市的写字楼,有人却背起行囊走向乡村田埂、社区街巷、山区校园。新时代的“基层召唤”,正吸引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稚嫩却坚定的肩膀,扛起基层发展的“接力棒”。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在“向下扎根”中实现“向上生长”,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扎根基层,在“泥土课堂”里练就真本领。基层不是“镀金场”,而是青年成长最生动的“实践课堂”。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群众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干什么”的现实考题。95后驻村书记小李到云南大山,两年下来,练出“一口流利方言”“一手种果绝活”,更带着村民建起核桃加工厂,让曾经滞销的山货变成了“网红产品”。青年在基层的成长,从来都是“摔出来”“磨出来”的。从“对着材料写方案”到“围着村民议实事”,从“遇到矛盾怕麻烦”到“主动上门解疙瘩”,基层的每一次走访、每一次调解、每一次攻坚,都是对青年能力的“淬炼”。正如一位社区青年干部所说:“以前在学校觉得自己懂很多,到了社区才发现,能说动大爷大妈垃圾分类、能帮下岗工人找到工作、能协调好邻里的宅基地纠纷,才是真正的‘本事’。”泥土的厚度,决定着青春的高度;群众的认可,才是青年成长最珍贵的“毕业证书”。
赋能基层,以“青春视角”激活新动能。青年扎根基层,带过去的不只是热情,更有“敢想敢试”的新思维、“数字赋能”的新方法,为沉寂的基层注入“活水”。00后大学生村官小周,发现家乡陕西某村的苹果品质好却没销路,便试着用短视频记录果农施肥、套袋、采摘的日常,还教老人用手机直播。没想到,“爷爷的苹果园”账号火了,不仅订单排到了年底,还带动周边3个村建起了“直播带货点”,吸引5名返乡青年共同创业。在基层治理中,青年更是“创新先锋队”。面对社区“老人多、需求杂”的难题,青年社工团队开发“智慧社区”小程序,线上就能帮老人预约体检、申请补贴;针对乡村“空心化”问题,返乡青年牵头成立“新农人合作社”,用无人机植保、大数据选种,让闲置土地变成“丰产田”;在山区学校,支教青年开设“非遗课堂”“科技小发明”课程,让山里娃也能接触到编程、陶艺,点亮梦想的火种。青年的“新想法”,正转化为基层发展的“新动能”,让老社区焕发新活力,让小乡村跑出加速度。
坚守基层,用“真心换真情”筑牢“根”与“魂”。扎根基层最难的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久坚守”;最动人的不是“干成几件大事”,而是“把小事做到群众心里”。贵州山区支教老师小陈,一待就是8年。最初她只是想“支教一年体验生活”,可看到孩子们把“想当老师”写在作文里,看到留守儿童拉着她的手说“老师别走好吗”,她便再也挪不开脚步。如今,她不仅带出了第一批考上县城重点中学的学生,还动员同学、朋友捐建了“爱心图书馆”,帮12名困境儿童找到“一对一”资助对象。青年在基层的“根”,是扎在群众心里的。他们把村民的“急难愁盼”记在笔记本上,也刻在心里:帮独居老人缴水电费、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陪空巢老人拉家常,甚至记得张大爷的降压药快吃完了、李婶家的孙子该打疫苗了。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却让青年与群众从“陌生人”变成“一家人”。当青年干部要调走时,村民们提着鸡蛋、抱着自家种的蔬菜来送行,哽咽着说“常回来看看”——这份“双向奔赴”的真情,正是青年坚守基层最温暖的动力,也是他们“把他乡当故乡”的底气。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