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太原讯(郭晋成 通讯员杨润德 王惠林)走进晋源区南三巷社区,曾经的老旧小区焕发新颜:楼道整洁明亮、邻里笑语盈盈,居民们正在“居民议事亭”协商公共事务,党员志愿者穿梭于网格间调解矛盾……这一幅和谐图景的背后,正是南三巷社区创新探索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变为服务群众的“最美零距离”。
织密红色网格:末梢延伸 激活治理动能
南三巷社区党委以“组织建在楼上、服务沉到楼下”为理念,将辖区划分为5个治理网格,组建6个网格党小组,设立8个党员示范岗,划分20个党员责任区,38户“党员中心户”、52户“共产党员户”亮牌公示,织密全域覆盖的红色网格,让党组织神经末梢延伸至基层治理每个角落。各网格党员主动亮身份、认领岗位,25名党员组建党员突击队,聚焦楼道环境整治、公共设施维护等民生难题,以“党建+自治”模式带动居民从“看客”变“主角”,让“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成为社区治理新常态。
区域化党建联盟打破治理壁垒,社区联合太原市第十六中学校、晋源区春芽幼儿园等22家驻地单位、联建单位和“两新”组织成立“睦邻治理共同体”,通过建立动态化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精准对接各方优势与群众诉求,实施“心萌芽之让爱回家”、家庭医生进社区“党建联建医网共建”、律所普法进社区、“我来教你防跌倒”老年人智能手机课堂、“文明集市”为高龄老人免费理发等特色共建项目,实现治理资源在网格集聚、民生需求在网格解决。
创新议事机制:“五事六步” 破解民生难题
南三巷社区创新构建“全周期议事+精准化协商”治理体系,以“五事工作法”搭建居民自治框架,嵌入“六步协商法”破解实操难题,形成环环相扣的治理闭环,让民生“关键小事”在协同共治中落地见效。作为贯穿治理全流程的“主链条”,“五事工作法”通过“听邻说事、请邻议事、帮邻办事、让邻知事、由邻评事”五大环节,打通民意收集到效果监督的全周期。线上搭建20个居民议事群,月均接收信息50余条;线下“金玉唠唠吧”成为“一老一小”心理辅导的温馨角落,20名楼长志愿者化身社情民意“传感器”,累计采集基础信息1万余条,开展治安防范50余次,化解邻里纠纷80余起。尤其在“请邻议事”“帮邻办事”环节,社区同步引入“六步协商法”,将“居民提事—会议议事—民主决策—合力办事—全程督查—及时答复”的闭环流程,精准嵌入自治链条。
在老旧小区楼道改造等民生工程中,这套“组合拳”尽显效能,通过“五事工作法”收集到居民对施工质量、进度的担忧后,立即启动“六步协商法”,将2场协商会开到工地现场,组织居民代表、施工单位、职能部门三方“现场会诊”,仅用5个月完成69个单元改造工程。这种把议事厅搬到工地上的做法,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工程质量与居民满意度“双提升”。
如今,社区的议事协商阵地年均开展“廉花盛开 法护社区”“手拉手 结队帮”等活动50余场,从无物业小区门禁监控安装,再到非机动车棚修建,20余件民生实事通过“五事定方向、六步破难题”的机制落地。
汇聚多元力量:六色服务 织就幸福底色
南三巷社区统筹“双报到”党员、志愿者、下沉干部、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精心打造“党旗红”“邻里亲”“爱心帮”“环保绿”“治安蓝”“夕阳红”六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党旗红”党员服务队化身“银龄导师”,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邻里亲”志愿服务队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把健康义诊送到空巢老人家中;“治安蓝”巡逻队每天穿梭于街巷,成为居民身边的“流动安全哨”……六支队伍协同发力,构建起覆盖养老服务、健康关怀、治安防控、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六色服务网”,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定制化”贴心服务,真正实现“多元力量聚起来,民生服务沉下去”。
矛盾化解机制更显共治智慧。社区打造“三向金牌调解屋”:居民自治方向发动楼栋长、志愿者“靠前调解”;社会组织方向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专业调解”;行政协调方向联动街道办、派出所“依法调解”,形成“小事自治消化、难事专业化解、大事协同解决”的分层处理模式。截止目前,已成功化解物业纠纷20余起,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5%,成为社区平安建设的“稳定器”。
此外,社区以文明实践激发治理新动能,50名青少年化身“文明小卫士”,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楼道清洁等行动,带动家庭参与社区治理。社区还将家教家风融入治理,通过“格格故事汇”“睦邻公益课堂”等品牌,让良好家风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
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协同”,南三巷社区的实践印证:当红色网格织密治理脉络,睦邻文化厚植自治土壤,多元力量注入共治活水,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便真正活了起来。未来,晋源区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深耕治理细节,让幸福图景在每一寸网格中清晰铺展,为新时代基层治理书写更有温度的答卷。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