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浇开“团结花” 全民共享“幸福果”
云南曲靖市富源县中安街道回隆社区创新实践党建引领“五个三”工作机制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见行见效
本网曲靖讯(郭晋成 通讯员刘晓钟 赵万波 吴武)回隆社区距离富源县城9公里,国土面积10.12平方公里,下辖7个居民小组,有人口818户3223人,其中回族占总人口72%,是典型的回汉杂居社区。社区党总支下设7个党支部,有91名党员。试点工作以来,聚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党组织引领干、社组干部带头干、党员群众参与干”工作思路,创新运用“五个三”工作机制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全力创建民族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聚焦政治引领“掌舵”,强化“三先”促“三带”。社区党总支在常态落实“两委”干部 “轮值当班” “五个一”工作制度(“一日一轮值”责任压实到人、“一周一清单”任务精确到项、“一月一总结”干部下沉到户、“一季一评比”典型选树到榜、“一年一考核”治理抓实到组)的基础上,创新实践“三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党组织“两个功能”“两个作用”发挥有效路径。一是村级事务党员先知。凡涉及村内大小事务优先让党员知晓、明白,再由党员传达到联系户、同步听取意见建议,形成紧密联系共同体,充分发挥党员带动作用。二是重大事项支部先议。凡涉及村规民约执行、建房审批、工程项目实施、救灾救济款物发放、低保对象确定、资产资源处置、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先经村民小组党支部会议或党员大会研究同意后,再提请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带领作用。三是议定事项干部先行。凡是村级议定事项,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执行、带头办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
聚焦思想引领“铸魂”,落实“三同”促“三化”。社区党总支在常态落实周例会学习、宣讲进社区的基础上,创新实践“三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同心圆的管用举措。一是理论同学夯根基。依托社区“一馆一厅两中心”(村史馆、保家村会客厅、党群服务中心、航天文化中心)理论宣传宣讲主阵地,制度化开设讲师课堂、网络课堂、院坝课堂、文艺课堂“四大”理论课堂,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先进典型和丰硕成果,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更加坚定。二是节日同过促融合。结合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每年年初策划全年活动方案,流程化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搭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平台,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引领文明新风尚,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文艺同乐、美食同享、才艺同演、宣教同行,“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三是典型同创激活力。广泛开展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教育,每年组织“养老敬老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等评选活动,每年组织采编一批“回隆故事”,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感人事激励一群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聚焦组织引领“共建”,实行“三包”促“三美”。社区党总支在常态落实人居环境 “日清扫、周保洁、月评比” “红黄榜”公示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实践“三包”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村庄人居环境由干净起来到美丽起来的华丽蝶变。一是总支书记包项目规划实施。由社区党总支书记牵头负责,组织发动党员、群众围绕村庄发展总体规划共商共议,“一组一策、一组一样板”制定村庄建设项目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分步解决全社区居民小组“两污”治理、道路贯通等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共建“绿美村庄”。二是支部书记包公共部分保洁、管护。由居民小组牵头负责,每年组织开展1次“五堆十乱”集中清理整治,将已建成道路、沟渠、公厕、活动场所等公共区域保洁管护责任纳入积分制管理兑现考核奖惩,共建“绿美区域”。三是党员群众包居室、庭院美化。由社区“两委”、社组干部、党员带头示范“自扫门前雪”,主动拆违拆旧、清理杂乱、整理居室内务,坚持“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原则,发展庭院经济、美化庭院环境,共建“绿美庭院”。
聚焦社会引领“共治”,活用“三吧”促“三和”。社区党总支在常态落实“一约五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3342”网格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实践“三吧”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源头预防、源头治理实用措施。一是村里事“说吧”敞开说。针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村务管理等“村里事”,依托“睦邻微格”、党员责任区、“村民微信群”,搭建“民事大家说”平台,让群众“话有处说、苦有处诉”,建立民情分析预警机制,并明确专人负责收集梳理回复群众诉求,确保社会面和谐稳定。二是家里事“谈吧”当面谈。针对婚恋纠纷、抚养赡养等“家里事”,建立“现场直办”机制,由网格员第一时间登门入户组织面谈面商,让群众家里小事“愿意坐下谈、及时组织谈”,确保家家户户家庭和顺。三是邻里事“讲吧”依法讲。针对农村土地纠葛、矛盾纠纷等“邻里事”,整合综治调解员、法治副村长、“一村一辅警”等力量,采取“干部领办”“跟踪督办”方式,及时组织开展讲法评理,较为复杂、涉及面广的根据情况引导其进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确保邻里间和睦共处。
聚焦价值引领“共享”,推动“三变”促“三融”。社区党总支在常态落实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协同推进的基础上,创新实践“三变”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做优三产、拉动二产、带动一产务实做法。一是牛汤锅变“金招牌”。强化“汤锅经济”主导产业的辐射力、牵引力、带动力,采取“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培育60余户肉牛养殖户,年出栏肉牛1000余头,户均增收7万余元。探索开辟从学徒到老板的“复制型汤锅经济”致富路,社区居民在外经营432家“牛汤锅”店,“拽米线”“回一回”等知名品牌已经形成品牌连锁店,带动本村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先后投资1350万元建成了专业屠宰场、冷链车间和熟食生产线,开发产品种类10余种,不断提升“牛产业”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村里养牛、社区屠宰加工、汤锅店及电商线上销售的三产融合的“回隆牛经济”全产业链格局,每年稳定为社区提供5万元以上集体收入。二是小土地变“大产业”。坚持“先流转、后改造、再招商(经营)”工作思路,集中流转全村土地2200余亩,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利用山地发展晚秋红心桃1200亩;采取“党总支+国有企业+农户”模式,利用平地发展蔬菜种植1000亩,带动3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三是闲资产变“新业态”。充分利用区域交通区位优势和生态颜值优势,按照“政府主导建基础、政府引导布业态、农民主体共富裕”的总体思路,择优选取保家村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通过村庄基础提质、外观整体重塑、环境微改造、闲置资源盘活等方式,发动群众参与以工代赈建设村庄,发放以工代赈及劳务合作薪金150余万元,组建保家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统一营运、统一分红,与农户合作植入咖啡馆、会客厅、航天文化中心、羊八碗、民宿等城郊休闲度假新业态,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参与业态营运的30户农户年户均增收1.5万元。(文中图片摄影/刘晓钟 赵万波 吴武)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