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陕西绥德讯(郭晋成 张 丹)“捏人前脑子里要有人物的性别、年龄、表情、动作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沉心静气,且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渗透在我骨子里的乡村生活和时代记忆,以泥塑的方式定格乡愁与诗意,也为我的民俗泥塑创作提供了‘活泉’”。
这位对陕北民间泥塑有着独到见解的老师正是陕西绥德县陕北民俗泥塑大师王文瑜,1964年出生于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张王家山村,2019年获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同年被授予绥德县有突出贡献专家、绥德民间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开创陕北民间民俗泥塑馆,2022年被评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王文瑜自幼酷爱绘画、捏泥巴、剪纸等,初中失学。从小受父辈的影响,跟着父亲、爷爷做过编筐筛、画炕围子、画箱柜子等多项手工艺,过年过节为村里人剪窗花。平时看到什么就捏什么,捏啥像啥,乡里人都夸:这孩子心灵手巧,干啥都有模有样。
17岁时王文瑜正式开始做泥塑,没有拜过专业师傅,22岁全面学习并熟练掌握泥塑技能与要领。
黄土是我们的根与魂,陕北人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从土里刨食,在土地上生活,一代代人生生不息。
“我的泥塑的特点就是主要原料取陕北的黄土,再加入沙土、棉花增加其黏度和韧性,这样干后就不易裂开,便于永久保存。”王文瑜指着自己的作品,眉目间透着自信。
生于斯长于斯,歌颂劳动人民是王文瑜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他的作品大多是五六十、七八十年代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场景的再现,民俗味十足,生动传神,以喜悦的基调为主,一下又把人拉回到那个充满苦难却斗志昂扬的年代。
“和泥是个技术活、也是苦力活,关系着泥塑作品的质地,一块好的泥要反复捶打、脚踩,再放阴凉地方发酵半个月方可使用。完成一幅双人物作品一般需要两三天时间,重点在人物五官比例的拿捏及表情的刻画。”王文瑜一边捏着人头,一边介绍道。
他的泥塑在仿真与夸张之间,不加掩饰,原汁原味,借助塑匙“精雕细刻”,人物表情丰富、妙趣横生,以特殊的语言形式在向人们讲述鲜活的黄土文化,传达着动人的故事。
2018年获全国工艺美术《金凤凰》杯创新设计大赛银奖,2019年作品《对火》在中国非遗研究成果展会上获一等奖,同年在“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获铜奖,2022年作品《俩口子学毛选》获中国(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中艺杯”工艺美术银奖,2023年获中国第八届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优秀奖。其中,泥塑《财(柴)源广进》《夫妻识字》《老俩口学毛选》等作品被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
多年来,他与黄土的情谊日益深厚,视泥塑为知己。高超的泥塑技艺和活灵活现的作品,倍受大众喜爱,作品远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也通过做泥塑让家人过上幸福日子。
40多年来,王文瑜通过现场、网络等方式,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带出泥塑徒弟数不胜数。单现场教学出师的徒弟30余个,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有十几个,也主要靠泥塑谋生。
现在58岁的王文瑜每天泥塑不离手,在出更多优秀作品的同时,还经常到绥德中小学给喜欢泥塑的学生们现场授课,让民俗泥塑非遗文化深植学生心田,启发他们的心智与创造力。他的女儿王旋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泥塑,现在技艺精湛,能独当一面,经常到西安众多高校现场授课,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现在很多高校已开设泥塑这门课程。
“做泥塑,其实也是在做自己。”现在一有空,王文瑜就坐在泥塑馆静静地和泥、捏泥、细节处理、自然风干成型,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沉浸在“玩泥巴”的世界里,也特别享受这个过程,从他指尖流淌出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事实上,他早已将民俗泥塑与生命本身高度融合,用匠心将这份“土到极限,雅到极致”的“美”得以代代传承并不断“出圈”。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