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北京讯(祝阅武 李慧芳)近年来,大湾区数字经济逐步发展,多地政企虽取得一定成果,对比全国仍显较大差距,当中亦涉及大湾区。香港要更好发挥建立实务平台,汇聚国际资金、外援人才等优势,为国家发展大局贡献落实提速提効。
铸就未来经济新高度。胡剑江委员指出,2023 年 4 月 13 日,习近平主席在广东考察期间强调:“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 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金融服务、贸易物流等为香港传统优势产业,创新科技、数字经济等发展缓慢。原因于全局统筹缺乏、产业结构倾斜等,在宏观经济放缓、全球新冠疫情等大变局中,人才及企业数字化不足,矛盾突出,香港综合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水平、社会民生体验亟待改善提升。
对比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从手机支付到“智慧城市”数字化平台,数字经济实现时空资源更高效配置。
胡剑江说,香港具有国际化区位、“一国两制”及奉行“普通法”法制度等优势,通过顶层设计、生态联通、人才招募等,具备孵化数字经济成果土壤。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湾区将在 2035 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成为全球一流湾区城市群。借助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大湾区可捕捉趋势机遇,取得新时代经济发展成就。
为此胡剑江委员建议:
一、推动城市级数字化联通,推动大湾区融合应用落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结合深圳、香港等城市级数字化等平台发展情况,提出跨平台数据对接、功能协同等规划, 服务于大湾区整体发展和本地化社会经济要求。借鉴深圳前海、雄安新区等城市级数字 化平台能力及建设经验,结合香港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等规划,共建共治“湾区智慧城市、产业大脑及公共数据池”等,推进 BIM、C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典型应用落地,推动大湾区其他城市系统互联互通,促进本地社会民生、产业经济等改善发展。
二、加快顶层沟通,加快经济带、试验区建设及配套政策。基于深港口岸经济带、“河套” 创新试验区等尝试创新协同,加快大湾区内城市数字化协同,配套体制机制、要素流通、 营商环境等政策。参考大湾区“智慧城市”等数字化发展经验,“河套”试验区可设定特定官方机构统筹,的地试行,共同设立创投基金,制定数据标准规范及使用守则,基于标准守则加快各地数字化对接,基于应用场景倒逼系统架构、技术路径、开发要求做优做强, 根据实际进度给予产业金融、税费优惠、人才引进、财政补贴等政策。
三、促进数字化要素流通,探索数据资产化等创新举措。数据要素流动是数字经济关键,香港“一国两制”、国际化等优势及大湾区庞大数据体量,可探索多源要素、数据产品、 流通交易等举措。参考香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及实践,结合 Web 3.0 开展应用场景探 索,基于应用场景开展数据治理,探索数据交易经纪生态,融合“金融工具”加速数字化价值落地,开展数据资产化、证券化创新。
四、培育本地创新性人才,引进全球科技企业及机构入驻。充分利用香港高效科研优势,积极培 养数字经济人才,并引进全球性科技研发中心入驻,促进科技创新要素一体化。研发中 心、实验室、信息平台等是创新孵化及要素一体化的重要平台,依托大湾区数字经济产 业链及规模性市场,利用市场及就业激发香港创新性人才队伍培育,持续强化大数据、 人工智能、云计算、底层硬件算力、操作系统工具等产业生态及体系。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