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泽)徽州太极拳是诞生在古徽州(今黄山市)地域上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武术中具有浓郁徽州地域太极文化特色的中国武术百花园中最经典的一个拳种,它汇儒、释、道、医、武于一体,又集“看、炼、用”三者之长。”
经过笔者近三十年来,对中国太极拳文化史与地方志和民间手抄本以及近现代太极拳书籍的考察,对徽文化学者,我国著名太极拳史学家的走访,得知徽州太极拳文化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路径,也有当时政治大文化背景的影响,还有徽州地域文化的滋养。在徽州太极拳的发展历史上,有很多仁人志士为太极拳的发明创造作出过贡献,有在思想上的,有在理论上的,有在技术上的,还有在实践上的,他们都是太极拳的发明创造者。徽州太极拳不是一个人一时心血来潮或者一夜之间突发奇想编造出来的,徽州太极拳今日之盛世与党和政府对太极拳宝贵遗产的重视,无数太极拳的前辈不断传承是分不开的。
为了尊重历史,站在现实和学术的高台,不至于埋没曾经呕心沥血对徽州太极拳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笔者经过近三十年来详尽、周密、入细、入微的的调查、收集与整理,把从档案馆、旧书店和近代太极拳名家出版的各家太极拳书籍中,对源流论述的史料进行收集、汇编、对比与研究,透过原始森林般渺茫的资料找到通向光明之路,抠开许多广泛流传太极拳界的疑团,拨开围绕我国太极拳起源的层层迷雾,还太极拳正本清源,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之树的信仰有根的力量。
由于篇幅原因,故本文对徽州太极拳概括性简要地,有关该拳的理论、技术与训练方法等详细内容,以后找机会慢慢展开,敬请谅解。
一、徽州太极拳的源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坚强保障。徽州太极拳文化的兴起,从发展到盛兴,脉络清晰。自南北朝新安时期篁墩的程灵洗,到唐代歙州时期歙县的著名隐士许宣平,又到宋代徽州时期的程珌,再到明代张三丰羽化齐云山,再到清代乾隆年间徽州绩溪曹唤斗、张横秋(也就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描写武术拳术的书,书的名称是《拳经拳法备要》,还有光绪年间张敦厚的《袖里金不换》,而有史料可考在中国最早专门描写武术太极书的人也是徽州人,休宁岔口程冲斗的《耕余剩技》),再到清末民初轰动北平的徽州三世七太极拳传人宋书铭,民初时期歙县人吴志青,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歙县苏荣金等。横跨历史上的新安、歙州、徽州三个阶段,带动了从南北朝时期至今1500多年的太极拳文化发展史。也成就了中国古老徽州而原始太极拳独立的文化品格。
1、徽州太极拳形成的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平凡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势力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的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诸多新文化因素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趋于复杂化,加上战争和生存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进步,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社会环境熏陶下,出现了程灵洗、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非凡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的古代军事家。
2、皖北老庄思想和华佗医学葛洪孙思邈养生学的影响
受安徽北部老庄思想,华佗医学葛洪、孙思邈养生学思潮影响,唐代以来,以徽州(当时称歙州)城阳山隐士许宣平为代表的太极拳文化运动养生先贤,成为当时太极拳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三世七太极拳技艺和理论体系都具有超前的健身、防身、修身和养生意识。在一定时期内引领了我国太极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吸引当时诗圣李白来访,成为李白访许宣平的千古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段故事并建造太白楼和李白问津。
3、本土儒教道教影响与外来佛教涌入融合
经历南北朝风烟的中国,进入了隋唐五代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文化格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也是融入中国文化的佛教得到大力传播的时代,当时中国整个社会呈现出统一和稳定发展的趋势,本土文化逐步形成,佛教到那时已经相当繁荣,发展到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八大宗派,许宣平唐代睿宗景云年间,唐代佛教最为兴盛,三世七太极拳也是根据当时的佛教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道修行法创编的三世七,又名许宣平三十七式太极拳。以至发展到在当时其太极拳文化颠覆了传统武术攻防格斗技艺以及皖北华佗五禽戏和葛洪、孙思邈的运动养生学,开启了汇儒、释、道、医、武内含,又集看、炼、用三者之长而崭新的徽派武风,具有时代的意义, 许宣平作为唐代太极拳文化的开拓者,也是徽州(当时称歙州)太极拳文化的旗帜和代表。其拳法表现的开放精神以包容态度,也正是徽州武风文化性格具体体现。受许宣平太极拳文化影响,在安徽徽州周边出现当时如殷氏、俞氏等一大批著有成就的太极拳名家,在武术太极拳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形成了徽州武风流派,宋代程灵洗后裔程珌、明代休宁岔口程冲斗、清代绩溪曹唤斗 张孔昭、民国时期吴志青,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歙县的苏荣金都极力推广徽州太极拳法,其拳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气、阴阳、五行、中庸为核心,其四性归源、用功五志、三十七心会论等理论,对明清之后的武术中太拳的盛行具有开山之功。
经笔者近三十年对中国太极拳发展历史的考据,徽州太极拳出于南北朝篁墩程灵洗,成于唐代睿宗景云年间歙县许宣平、盛于元明张三丰(羽化休宁齐云山),而张三丰的太极拳十三势是受当时徽州程氏易理的影响创编的,徽州许多名人精通武学。而清末民初涌现出轰动北平太极拳界的宋书铭,有《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其内容就是以徽州太极拳的“小九天”和“三世七太极拳”,以吴志青为代表的学者型拳家,吴志清是杨澄甫的再传弟子,他的拳术拳法也有较大的影响,著有《太极正宗》、《太极拳正宗源流》、《太极拳剑》等。
唐代歙县的许宣平,著三世七,因三十七而得名,又名三十七式,只是近于八段锦之三十七个姿势,没有腿法。李道子、胡镜子、程灵洗、韩拱月等人,都有所增益;到了张三丰采用徽州二程即程颐、程灏的太极易理,并加了腿法又予以创作,而正式定名为太极拳,才发展成为有套路的太极拳。传人多了,时代悠久了,流久失真,所以久练之人,多练出大腹便便;功效是有的,散打是差的,所以不及徽州太极拳之博大。可养生、可防身,超出推手之外,可以应付任何的对抗。此原本的太极拳,传入徽州歙县的苏荣金手中,苏师又传于我。1987年在福建泉州和浙江杭州的太极拳交流活动中,我曾表演过。又于1999年10月10日日本精武体育会长岛修子一行25人来黄山屯溪考察时又表演过,2000至2018年多次到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推广传播徽州太极拳,受到领导和同仁多加推许。今徽州太极课题研究开展,专门发掘徽州太极拳文化宝藏,尤以三世七太极拳为最难得。大道原来法自然,自然之中有不然。
附太极拳精义记载:1程灵洗,字元济,梁时安徽歙县人,受业于韩拱月。传至程珌,为绍兴中举士,授昌化主簿,官至吏部尚书,拜翰林院学士,立朝刚正,风节凛然,晋封新安郡候,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所著有洺水集。珌将太极功改为小九天,追流溯源,韩拱月所传也,共十四式。其中提手、单鞭、穿梭、大小裆捶、揽雀尾等数式,与太极拳十三式名称相同。此外如叶里花,即肘底锤,猴顶云类似倒捻肱,其余亦大同小异耳。程灵洗所著观经悟会法云:‘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內,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怀中,有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妙。’对于太极拳之体用,已昭然若揭。宋远桥所谓:‘无论何等名目拳法,惟太极不能两说。’即此可知太极拳种类名称虽不一,要皆出于一源而变化各异者也。
2、许宣平,唐时江南徽州府歙县人,唐代著名道士,隐城阳山,结庐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鬚长至脐,发长至足,行疾奔马。每负薪卖于市中,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其所以传之太极功,系受业于欢子,名三世七,因共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因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无间断也。总名三十七式。其各式名称,与太极拳十三式大致相同。其不同名称,为弯弓射雁、簸箕式、雀起尾、弹指、泰山升气、推碾、挂树蹬脚等数式;尚有四正、四禺、九宫步、七星八步、单鞭、双摆莲等六手在外,以之锻炼腰腿,舒展血脉。其锻炼之法,为单式练习,一手练成,再练一手。而所练之手,亦不固定次序,惟在练习者自择,至三十七式逐一用成,则自然贯串,能呵成一气,故又名长拳也。
3、宋书铭之太极拳,清朝末遗宋书铭,精通易理、善长太极拳,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拳式名三世七,共有三十七式而得名,又名长拳。与太极十三式拳势名目大同小异,然趋重单势练习,推手方法则相同。其时纪子修、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诸师,正倡导练太极拳于京师,行功皆冠于时,闻宋氏名,相与往谐与宋书铭推手,皆随其奔腾腕下,莫能自持。于是纪、吴、许、刘皆执弟子礼,从学于宋。时纪师年逾古稀,寿与宋相若,而愿为宋弟子。宋与师约,秘不传人,师曰:“予习技,即以传人若秘之,宁勿学耳。”于以见宋技之精,与纪师之耄而好学与坦率也。宋所传拳谱名《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为宋远桥手记者。其论太极拳种类与原理,备极精详,并记载太极拳十三式确为张三丰所传,乃太极拳之一种。宋氏家传,于一九一六年宣露于世,前辈多抄存者,于一九一八年始得之。今宋氏在清季为词林巨子,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已播于世,允为杰作。惜其晚年困病在家,抱道自娱,旅居保定作古,其余稿不知流落何所,徒令人向往而已。
徽州太极拳主要内容
徽州太极拳主要由两拳一功组成:两拳即三世七太极拳的先天拳、后天拳和“小九天”太极基本功。古徽州人民生产生活中簸箕式(簸箕簸谷物)、推碾(推碾豆腐)、云手(洗脸)、射雁(狩猎中射箭)、穿梭(织布 )等动作是徽州太极拳的核心基本功。根据皖北的老庄思想、孔孟之道,奉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遵循道法自然的法则,把源之于古代佛教三十七品助道法琢磨透彻,借鉴太极(O)、两仪(阴阳)、三才(天:天盘习轻功、尚腾跃,地:地盘:立根于地表者也,人:人盘:手、眼、身、法、步和肩、肘、腕、胯、膝的用法)、四象(前、后、左、右)、五行(金、木、水、火、土)、六合(內三合:精、气、神和外三合:手、眼、身)、七星(北斗七星:瑶光、开阳、玉衡、天权、天机、天璇、天枢)、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元素为基础,以儒学为表,道理为骨,佛教为心的形式。进一步发明了“掤、捋、挤、按,四正也。采、挒、肘、靠,四隅也。身、受、心、法四性。金、木、水、火、土五行。东、南、西、北、中五位。:喜(喜则气缓)、怒(怒则气上)、忧、思(忧思气结)、悲(悲则气消)、恐(恐则气下)、惊(惊则气乱)七情。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方位。通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的八劲,以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结合头顶太极,怀抱八卦,脚踩五行,把生产生活中的动作编成三十七个不同招式,适合于我国国民柔性的体格与性情,极具文化内涵体魄锻炼体格的方法。
徽州太极拳,是以太极易理为指导思想拳术种类之一,早期称为“小九天”、“先天拳”、“后天拳”,唐代称之为“绵拳”、“唐拳”、“三世七”,宋代以后称“十三势”、“长拳”“太极拳”。
(一)、徽州太极功动作名称:
1簸箕式、2推碾、3提手、4单鞭、5射雁、6穿梭、7叶底花、8开天门、9猴顶云、10、揽雀尾、11、八方掌、12什锦背、13白鹤升空、14大小裆捶、15、七星八步。
(二)、徽州太极拳先天拳又名三世七,拳谱名称如下:
1簸箕式(起势)、2揽雀尾、3上提手式、4 单鞭、5白鹤亮翅、6左搂膝拗步、7右搂膝拗步、8左搂膝拗步、9手挥琵笆、10搬拦捶、11抱虎归山、12海底珍珠、13闪通背、14倒撵猴、15斜单鞭、16高探马、17右分脚、18双风贯耳、19左分脚、20挂树踢脚、21栽锤 、22翻身蹬脚、23左野马分鬃、24右野马分鬃、25左玉女穿梭、26右玉女穿梭、27云手 、28、单鞭、29左下势、30右金鸡独立、31单鞭、32右下势、33左金鸡独立、34上步七星、35转身摆莲、36弯弓射雁、37合太极。
(三)、徽州太极拳后天拳又名三世七,拳谱名称如下:
1预备式、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左搂膝拗步、6右搂膝拗步、7左搂膝拗步、8进步搬拦捶、9如封似闭、10单鞭、11提手上势、12搂膝拗步、13抱虎归山、14肘底看捶、15倒撵猴、16斜飞势、17单鞭、18提手上势、19海底针、20闪通背、21转身撇身捶、22白鹤亮翅、23云手、24高探马、25左右分脚、26进步栽捶、27翻身蹬脚、28进步搬拦捶、29转身双峰贯耳、30野马分鬃、31玉女穿梭、32下势、33金鸡独立、34白蛇吐信、35十字摆莲、36弯弓射虎、37七星收势。
因三十七式而得名,又名三世七。练习方法为单势练习,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不分次序,练习者自己选择,至三十七势逐一练成,动作自然连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 强调在练拳时须从无极开始,由静生动,自无生有,练毕回归无极。每一式、每一动、每一圈均有无极始,再松回无极,式式如此,圈圈如此,在静修中培养丹田混元气,也就是化生先天太极之气。
三、徽州太极拳的特点
极具徽州地域文化、习俗以及新安医学养生学的徽州太极拳,归结起来,其精神内涵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中和思想”十六字方针,这些特征都接受了徽州地域文化的滋养,体现了明显徽州人“不以力胜、易于理服”、“不敢进寸而退尺”的武风特征。所以,我们徽州太极拳法,注重防守,而不主动进攻,以静待动,后发制人的特点,以仁修心,以义修德、以礼修身,作为做人的准则和养生之道。
徽州太极拳不但为全身各部自然调节之柔和运动,而且心神亦随之运行变化,有行云流水自得之意,其推动之力,皆发自身体中心,故能柔而不弱,舒而不散,环而不织靡,凝而不拘滞;方圆虚实,变化无痕,皆得自然之妙。此诚修养身心之至术,非寻常机械式之运动所能比拟也。徽州太极拳的功能特点,须从练习与研究中体认。
形:以腰为轴、以手为轮;圆活阔实、中正安舒。
神:上善若水、柔中寓刚;外示安逸、绵里藏针。
气:心气平和、气沉丹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力:隐性柔化、以守为攻;以圆破直、化而后发。
功: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
技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
养生:开合鼓荡、伸缩旋转;内外兼修、阴阳平衡。
四、徽州太极拳的价值
(一)徽州太极拳的文化价值
旧说以为徽州太极拳法,悉本易理,习之能默会胜负理论,修成高尚人格,即庄子所谓技而进于道者也。复兴徽州太极拳文化具有繁荣徽州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力和文化软实力,促进对外交流与国际间友好交往的文化价值,给徽文化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徽州太极拳的教育价值。
人体本身由阴和阳两个方面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太极即为阴阳之大道,太极拳技是小道,以大道的思想来修炼人体自身阴阳,修炼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的相互阴阳,不断完善自我,超脱自我,升华到与天地同在。“尚武”能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德”能培育“厚德载物”的气度。这些尚武崇德的修养,“锻炼”、刻苦锻炼,持之以恒,能培养独立精神;“中和”能逐步使习练者养成与人友善、淳厚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是以人为本、和谐生活的具体体现。
(三)壮内强外的健康价值
威胁人类健康往往是繁重的工作与紧张的情绪,造成人体失衡,根据古人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武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从徽州太极拳运动,不偏重任何部分,肢体、脏腑、精神兼修,深合身心合一之养生原则。在精神方面,则需全神贯注,不偏不倚,缓急从心。中人们不仅能欣赏到行拳者所表现出的开合鼓荡、虚实相间、阴阳平衡、舒缓连绵、刚柔并济的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如此内外俱练,以求内壮外强,缓解压力,从而获得舒筋活血、内壮外强、身心健康、达至祛病延年的目的。
(四)技击美与技艺美融合的体育价值
人们能从徽州太极拳运动中的快慢相间,动静相宜,轻灵活泼,攻防兼备,欣赏到双方表现出的勇敢、力量,合理的攻防招法以及动作敏捷、身心兼备、以形传神的神韵美。
(五)太极养身生态休闲的旅游价值。
太极养生历来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健身养生文化,古往今来徽州的许多文人雅士常寄情于山水,缓解心中压力,把黄山、齐云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太极拳锻炼结合起来,达到陶冶情操、心旷神怡,即能丰富旅游内涵、又能舒缓压力,调节情绪,延年益寿的功效。
综上所述,徽州太极拳历史悠久,蕴含丰富,是徽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徽州文化的又一艺术形态,具有着广泛深远的重大价值
五、徽州太极拳的保护设想
第一、明确保护的目的与意义:一是弘扬徽州太极拳文化,丰富徽州文化宝库;二是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三是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满足世界人民健身养生;四是挖掘、整理、抢救、保护精神财富;五是弘扬徽州太极拳文化,从振徽州雄风;六是整合黄山资源,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制定徽州太极拳文化发展总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徽州太极拳现有条件与现实状况为依据,确立徽州太极拳文化发展总目标为:
1.以确立徽州太极拳文化牌、重振徽州太极拳文化的发展思路,将徽州太极拳与健康、徽州太极拳与旅游的的组合动作,并予以推广;
2.促使徽州太极拳发展成当地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全民健身运动的主流项目之一;
3.丰富徽州太极拳文化的内涵,促使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
第三,振兴徽州太极拳的措施建议是: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创新领导工作,制定徽州太极拳发展规划;二是抓住徽州太极拳与新安医学的本质特征,加强理论研究,保护好徽州太极拳;三是兴办徽州太极拳馆校,强化管理,规范市场,大力培养徽州太极拳人才;四是进一步加强徽州太极拳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的完善与后续研究,突出特色研究、品牌研究,展现徽文化的特色;五是对徽州太极拳进入学校与社区作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组织实施,推动徽州太极拳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六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多种形式高规格竞赛活动,创造“磁石”效应;七是大力普及、推广徽州太极拳,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八是制定优惠政策,保障和鼓励徽州太极拳发展;九是加大徽州太极拳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开发力度,促进黄山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
附:李白访许宣平故事
许宣平,唐(618-907)江南徽州府歙县人,幼读诗书、轻财好义、性喜道法与拳术,授业于于欢子,于欢子的生平不见记载。唐睿宗景云年间,他隐居在城阳山的南坞,盖了一所小草房居住。不知他在进行服食,只知他不吃饭。他长发披肩,行走如飞,有一身超常的本领。他有时候担着柴到城里来卖,柴担上挂着一只花葫芦和一根弯曲的竹杖,常常醉后腾腾地拄着竹杖回山,独自吟唱道: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路人莫问归何处,穿入白云行翠微。
许宣平虽然隐居山中不问世事,但对艰危疾苦的人,总是尽力相助,因而声誉很高。然而,当人们寻访和感谢他时,却又不能见到他,只见到他住的小草房的墙壁上题诗说:
隐居三十载,石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明朝饮碧泉。
樵人歌垅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许多好事者都诵读他的诗,使他的诗在长安盛行一时。在官道上从洛阳到同华之间的传舍里,到处题着他的诗,在练江上有这么一个古老的水利工程——渔梁坝。歙县古代的水埠,可沿练江入新安江直达杭州,是歙县古代唯一的水运通道。江的南面远处的山就是著名的紫阳山,唐代许宣平隐居在此深山里。(时事变迁,当年的许宣平的石屋,如今的遗址,饮碧泉的三口水井依稀可见)。
他的事被“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圣李白所知,唐天宝年间,李白告辞唐玄宗,离开长安,东游越中时,沿途不止一次地看到题在驿站上的许宣平的诗。在洛阳同华传舍的墙壁上,又一次见到许宣平的诗。他细细吟哦: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钦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李白一边吟哦,一边赞道:“此仙人诗也!”为寻访隐士许宣平,于是李白就途径九华山、宣城、黄山、齐云山,欣然来到歙县练江之畔许宣平的隐居地翠微山,李白来到山脚下,只见林海茫茫,小路崎岖,一时不知所往,于是就漫步走到江边,想找个人问问路。正巧看到野渡之上泊有一条小船,他连忙跑到近前朗声问道:“船家,可知许宣平、许仙人住在哪儿?”闻声,船篷内走出一人,斗笠遮面,长发披肩,手拄一枝竹篙,歌曰:
山中轻雾绕,迷蒙石径遥。
欲问许仙人,门前仅一篙。
由于访友心切,李白听后答谢了一声,便匆匆离去,他沿着石径在山中仔细地寻找,江南的山里到处都生长着竹子,更不乏门前只有一根竹子的人家,却始终没有见到。这时他猛然想起,早些时候在江边问路的船上,在舱外不就立着一枝竹篙吗?那位丰姿飘洒,仪态俊逸的船家一定就是许宣平啦!他急忙又跑回江边,只见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江面上哪还有什么船啊!李白心理感到十分懊悔和惆怅,后悔当时没有悟出船家歌词中的意思。李白千里迢迢来歙访许却失之交臂,他深为怅然,久久站在一座石桥上,凭栏仰首西望,不忍离去,赋诗一首:
我言传舍诗,来访真人居。
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
窥庭但萧索,倚杖空踌躇。
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这座石桥也因此被后人称之为“望仙桥”。 李白来歙虽未能如愿,但歙县的秀丽景色,却已使他十分陶醉。他游了西干山的兴唐寺,晚间在披云峰前的一家酒肆,练江浅滩下放舟钦酒,诗兴大发,就挥笔展纸,酒墨成诗一首:
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
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
卉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
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
于是人们将练江中的片片沙渚取名“碎月滩”。
当年李白寻访许宣平,就在这与许仙人失之交臂,后人为了纪念诗仙剑侠访隐于深山辟谷仙人,特地在此修建了凉亭,名为“李白问津亭”,旁边还立有“李白问津碑”,把披云峰前的这家酒楼改名为“太白楼”。
2024年1月5日
参考文献
1、《云笺七笺》 张君房 1029年
2、《新安志》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
3、《弘治徽州府志》 明代弘治公元1488年
4、《 歙县志 》卷十 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
5、《徽州府志》卷十五 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刊
6、《钦定四库全书》 卷八十一 公元1729年
7、《休宁县志》 清嘉庆二年 公元1797年
8、《 新安志 》卷三 光绪十三年即公元1887年仲春
9、《 黄山市志 》(~2006年)黄山市地方志编创委员会
10、《 徽州人物志 》 万正中 (~2008年) 黄山书社
11、《沧州武术志》沧州日报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
12、《中国太极拳史》 于志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
13、《三世七太极拳》 林山中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8年1月
14、《太极拳正宗源流》 吴志青 致文印刷铸字所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出版
15、《国术概论》 吴图南 北京中国书店 1984年3月
16、《武术汇宗》 万籁声 1928年秋平平出版社印行,1984再版
17、《太极拳法精义》 王新午 香港太平书局出版 1966年9月
18、《太极拳讲义》 吴公藻 上海书店 1985年10月
19、《中国唐代三世七太极拳与剑术》 王知刚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年11月
20、《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康戈武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0年8月
21、《中华武术实用百科》郝心莲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1年1月
22、《中国世界武术文化》 华博 时事出版社 2007年3月
23、陈薇明的《太极拳问道》 苏荣金手抄本 1981年秋
24、《自然门武功问道》 香港洪敦根 天地图书出版社 2011年4月
25、《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王 美 王 译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年春
二十六国文化专员参加问道黄白岳,体验徽太极活动
笔者与安徽建筑大学体育部主任徐飞、教授何叶荣、杜卫提在太白楼考察调研
程氏明代宋谱手抄本
华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太极拳代表性人物,走进古徽州,寻根原太极活动
徽州太极历史文化研究座谈会留影
在许宣平家乡歙县举办徽州太极拳培训班
首届皖浙徽州太极拳教练员培训班合影
徽州太极拳史略表系列
李白问津亭
歙县南山之巅许仙宫遗址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