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

从“农奴布德”到“英雄布德”:个体命运与时代命运的重奏与重塑

2021-09-17 14:51:26    来源:中国应急安全网    

——评析史诗电影《布德之路》的人物塑造与艺术再现

刘雪颖

14545673307365223_5.png

近日,导演鲁坚制作的一部反映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史诗级电影——《布德之路》在全国院线上映。影片以真实的西藏英雄布德为原型,通过其一生的悲喜转变,展现了时代的沧桑。以小见大,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

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这样宏大叙事的历史题材中,通过撷取一个真实的“小人物”——农奴布德传奇而英雄的一生,展现时代命运和个体命运重叠与交织的“双重奏”:一方面 ,布德亲自见证和参与了这段历史,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分子;另一方面,布德也因为赶上了伟大的时代,其个体命运也被重塑,从“农奴布德”转变为“英雄布德”,从没有尊严、任人欺侮的农奴,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英雄模范和带领群众建设新西藏的基层领导干部。

14552443724850014_5.png

该片同时通过众多正反人物的塑造,再现了当年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的社会制度变迁史,并通过西藏和平解放之后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如青藏铁路——“天路”的开通等,展现了改革开放及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形成新旧两种制度的对比,具有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一、《布德之路》的语义双关及其象征意义

故事开始,以庆祝青藏铁路唐古拉山站开工奠基仪式,拉开叙事大幕。伴随载歌载舞的人群,老年布德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坐火车去北京,就期盼火车也能开到西藏雪域高原。多少年过去了,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彻底打破了“有昆仑山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的“魔咒”。青藏铁路——这是一条看得见、跑得快、行得远的道路,也是当代西藏建设发展成果的实体展现——这是第一层涵义。

14553894464884368_5.png

第二层涵义,是布德的人生之路。整部影片讲的就是布德的一生,他既是时代的英雄,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他出生于世代为奴的农奴家庭,他很伟大,却也平凡,他不是高高在上,让人遥不可及的虚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非常“接地气”的真实人物。通过聚焦这样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个体命运悲欢,来展现大时代下的沧桑巨变,非常有“在场感”和说服力。布德,只是当时千千万万个农奴中的一员。通过布德的一生,折射千千万万个与布德有着类似命运的农奴。作者选取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其亲身经历,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和典型意义。

1455519549175214_5.png

第三层涵义,是隐喻和象征意义上的“道路”,即指的是西藏的千年巨变之路,西藏的社会历史发展之路,是破除落后封建农奴制度,是西藏解放落后生产力之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之路,也就是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影片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作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献礼片”,这部作品是当之无愧的。

二、解读“布德”取名的隐喻意义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影片大部分来源于真实的历史资料,也有一些导演的艺术加工和匠心独运。影片中显示,布德是一个农奴的遗腹子,未出生就没了父亲,所以也常被人骂作“小野种”,这一极具侮辱性的称呼,提醒着其父亲的缺位,父爱的缺失。影片中,布德最初甚至连大名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名“布”。当其尚在襁褓中,在母亲的脊背上,农奴主的管家为其取名为“布德”。从此,婴儿“布”正式成为了农奴“布德”。这一命名,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众所周知,姓名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大部分人的姓名是由其家中的长辈所取,暗含着家族的归属和对孩子未来的憧憬。而“布德”的大名组成,一部分来自小名,而显然更为重要的另一部分,则来自他们的主人——农奴主阶层(管家是农奴主的代理人)。这一取名,寓意着归属,寓意着农奴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寓意着农奴主对农奴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寓意着农奴布德悲剧命运的开始,这是一个深刻的身份烙印。

三、充分运用多种对比关照,展现西藏的方方面面

首先,农奴主的生活与农奴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影片一开始,导演运用一个长镜头,让我们跟随着一个双手托盘,高举着食物,佝偻而行的佣人,迈过一级一级台阶,走进一个高大、幽深的庄园,看到一群农奴主在那里打着雀牌、吃喝玩乐,畅谈着各自今年的收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镜头透过窗户摇至楼下,则是一群在烈日下佝偻着排成长队,等待交租子的农奴。收成是农奴辛苦一年的劳作换来的,然而丰收的喜悦与他们无关,刨去各种税费,辛苦一年,居然还要倒欠农奴主一大笔钱,留待下一年再还。就这样,农奴成为生生世世,永远还不清债务的“债务人”,而农奴主则是他们生生世世的“债权人”,靠着这一不公平的制度,农奴主可以生生世世对农奴进行剥削和压榨。

第二,农奴主家的小少爷与布德之间的生活对比。随着小布德从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小小少年,一个甩鞭子的动作,极其潇洒、流畅,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把式”了,布德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幼奴。终于不用“吃白饭”了,生活似乎对布德母子展开了笑颜。牛羊在山坡上吃草,小布德头枕着放牧的鞭子,睡着了梦见了死去的阿爸,布德刚想张开手臂去拥抱阿爸,梦中的阿爸却被子弹打中……梦境与现实同样残酷。影片中多次梦境的描写,既表达了布德对亲人的思念,也与现实形成了残酷的对照。做梦的小布德,与被佣人驮着来巡视的少爷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命运不发生转折,这是他们一辈子的相处模式。同样的年龄,一个是身穿华服、高高在上、掌握生杀大权的少爷,一个是衣衫褴褛、永远俯首、辛苦劳作,没有人格尊严的农奴,对比鲜明。如果没有千年巨变,这就是布德的命运,也是千千万万与布德一样的农奴的命运。

第三,人与狗的对比,即农奴主家的狗与作为人的小布德对比。可怜的布德,农奴与农奴主小少爷相差天远地别,竟然连农奴主家的狗也比不过,真是人不如狗。狗有糌粑吃,而辛苦劳作的布德和阿妈只能吃草籽、饿肚皮。阿妈做好糌粑,让小布德给少爷家的狗送去,小布德饥肠咕噜忍不住偷吃了狗粮,结果却迎来小少爷的一顿痛打,并命人把他摁在地上,吃狗拉出来的屎……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满脸狗屎的小布德,心如死灰,感受到巨大的耻辱,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尊严,生无可恋,准备去自杀,结果被踉跄哭喊着的阿妈追回来了。真是让人悲愤至极!吃狗屎这件事具有极大的侮辱性,给布德心理留下了一辈子的伤痛,也让其看穿了作为剥削阶级的农奴主们的丑恶面目,初步具有了想彻底改变命运的反抗精神,也是布德人性的觉醒和抗争的开始。

第四,农奴主与解放军的对比,也是新、旧西藏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影片中,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布德与母亲千里迢迢慕名奔赴的开明头人,对农奴的剥削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使布德的革命意识又上升了一层,不管是顽固抑或是开明的农奴主,对农奴的剥削和压榨根本性的本质不会变。只有当解放军——金珠玛米来到西藏的时候,给西藏人民修路,放火烧了地契和农奴卖身契,才真正迎来了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的时刻。这一刻,农奴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农奴翻身得解放,成为了国家和自己的主人。

千百年来,“山下没有没主的人”。在封建农奴制下,农奴一辈子摆脱不了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农奴主发善心,“寻找一个好的头人”。如果没有以“金珠玛米”为代表的共产党的到来,农奴布德会一辈子奔波在寻找一个“好主人”的路上。而幸运的是,农奴布德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金珠玛米”引导下,逐步成长为一名劳动模范、草原英雄和国家干部。

14561011186939510_5.png

四、以情感人,情感细腻真挚,摒弃空洞说教。

本片之所以感人,缘于对一个“情”字的描摹和刻画。重点通过刻画“亲情、爱情、阶级兄弟情”三个层面,推进故事发展,步步升华,让情感自然流露,与观众达到共情与共鸣。

14562351863277131_5.png

(一)伟大的母子情:阿妈拒绝了改嫁的机会,在破旧的帐篷里哼着摇篮曲,期盼着儿子快快长大。一束光打下来,让阿妈的形象圣洁无比。伴随着摇篮曲的哼唱,感叹母亲抚养孩子的不易,触发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在小布德被羞辱吃狗屎准备寻死时,阿妈追赶儿子摔倒在地,布德放弃了轻生,跟阿妈回到了农奴主的庄园。当农奴主要砍布德的胳膊以示惩罚,在刀斧落下的那一刻,阿妈伸出了自己的胳膊,被砍伤了脊背……直至最后,为了救儿子被敌人打死,在那个旧时代阿妈走完了她悲惨而痛苦的一生,还没来得及沐浴新时代的曙光。布德对阿妈最大的遗憾是,“你为我受尽了人生的苦难,我却没能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是怎样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抚养大,所有的苦难她替你扛,恨不得代你去死。她为了布德,可谓是“受尽了人间的苦难”。这是一位伟大的具有牺牲精神的母亲,对母爱的歌颂是伟大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

14563977515754483_5.png

(二)坚贞不渝的爱情。人类作品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对爱情的歌颂。此片颇具看点的西藏风情,一个是藏式成人礼,一个是藏式婚礼。这也是本片沉重的底色上,少见的明快亮丽的色调,也是导演追求的唯美的风情记录,具有深刻的人文关照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随着时光流逝,为了改变命运,布德一家辗转多地,慕名奔赴“视自己的牧民为家人”的开明农奴主处讨生活。此时已成长为大小伙子的布德,干活儿不惜力气。为了让阿妈过上好的生活,他妄图通过自己没日没夜的拼命劳动来改变命运,一下子租借三十头牦牛和一匹放牧的马。他的孝顺和吃苦耐劳打动了同样身为为农奴的美丽的藏族少女嘎巴,姑娘对他暗生情愫,并大胆主动表白,但贫穷的布德觉得自己没资格去爱。辛苦的工作,并没有换来更好的生活,一年到头连新生的牦牛也是农奴主的,打破了布德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最后,命运多舛,阴差阳错,布德心爱的姑娘在以为布德被打死了,含泪另嫁他人,却在布德被挖瞎双眼,几乎成为“废人”的至暗时刻,义无反顾地来到布德身边,与布德组成家庭,照顾布德一生,给了布德爱和活下去的勇气。

(三)阶级兄弟情。在布德的人生道路上,最初指引布德走上革命道路的,是同为藏族同胞的“金珠玛米”———边巴顿珠,从他那里他知道了什么是“阶级兄弟”。布德先后三次被解放军营救,于是投奔了解放军,为解放军修路倾尽全力,为解放军送信奋不顾身,遭遇叛匪严刑拷打,直至被挖去双眼昏死过去,他也守口如瓶。布德正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正如影片中布德所言,第一次生命是母亲给的,第二次生命是解放军给的,而“嘎巴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正是这伟大的母子情、夫妻情、阶级兄弟情,贯穿了全片的始终,刻画细腻,感人肺腑。

五、原汁原味地还原历史,无论演员的选角还是场地的拍摄都是独具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为了体现原汁原味还原西藏,藏族人物全部由藏族演员扮演,演员的选角和表演也是可圈可点,非常契合角色。布德的一生,遇到了两位伟大的女性,一个是柔弱温婉却性格坚韧的母亲,一个是刚强坚毅,敢爱敢恨的妻子。两个女性的性格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两个女演员的选角也很符合各自的性格特征,辨识度和契合度很高。

另外,影片为高度还原历史,影片多处拍摄场地就是当年农奴主的庄园,没有人工造景。如同进入了一个农奴主庄园的博物馆,都是活的历史,如同纪录片一般真实自然。而农奴所住的地方,就是散发着臭气的帐篷和窝棚,连农奴主的管家进来都会捂着口鼻,可见其生存环境恶劣。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第一个出场的女管家,骑在马背上,手执皮鞭,高高在上,气质拿捏得死死的,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而其前倨后恭的表演,也把西藏农奴制度下,人与人之间森严的等级制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通过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当布德举起火把将农奴主的地契和农奴的卖身契付之一炬的时候,一个伟大的时代来临了。从此,农奴翻身得解放,不再依附于农奴主,成为了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为了维护这一制度,布德在给解放军送信途中,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最后被挖瞎了双眼。但他依然坚信,他虽然残废了,但他有耳朵,可以听到党的声音;有两条腿,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和挫折,由此从布德口中说出,自然而然点题,可谓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正是这份理想和信念,农奴布德成为了英雄布德,最后成为人民的好干部布德,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以无比的热情建设新西藏,即使重病在身,也要先完成工作,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就是布德选定的一生的道路。

《布德之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一定会成为一部经典影片,具有穿越时空的意义。若干年后,当我们再回望这部影片,相信依然会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依然会让我们热血沸腾、泪流满面。当你凝望这段历史的时候,历史也在回望着你,你得到的决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刘雪颖)

(注:图一为鲁坚导演在西藏拍摄期间照片,其余为剧照及海报等。)

[编辑:邹厚虎]
免责声明:应急安全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新闻

安全重于泰山
文明交通
消防安全
关于我们
中国应急安全网是由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通过整合即时权威资讯,以全媒体报道模式,全面介绍中国应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发事件,为创造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应急安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合作:18910092677  15811513338
电话:010-85795675
微信:18910092677
QQ:962409631
邮箱:china_yjaq@163.co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官方微博

网站简介| 组织架构| 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志愿者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主管单位: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应急安全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100926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430号

京ICP备190223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4688号

版权所有:北京匡正应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