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站立时是一面旗帜,倒下了,大多会成为一座丰碑。她是一位百多年前漂亮的俄罗斯女性,她的站立与倒下都与大兴安岭有关。她用智慧与生命设计建设的中东铁路,如今依然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干线。她就是俄罗斯铁路工程师——莎力。
望着铺向远方的钢轨,延伸的思绪一直通到历史深处。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的大兴安岭上,有座莎力碑,这座碑是为莎力所立。
莎力,1901年时约30岁,生年不详。是沙俄时代的一位美女铁路工程师,由于年代久远亦或由于她死的时候还太年轻,史料对她还没有来得及记载。
莎力碑所在的山脚下有个沙力站,这是中东铁路即今天的滨洲线上大兴安岭深处的一个五等小站,西踞牙克石市博克图镇6公里,雅鲁河在小站南边缓缓流过。这座经历百多年风雨的小站,虽几易其名,如今却已经弃用,而关于莎力凄美的故事却流传至今。
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决定修建横贯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的中东铁路。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大兴安岭这一天然屏障,成为中东铁路贯通工程的难点,据说当初有几个铁路过岭的方案,最终选择开凿大兴安岭隧道完成这项当时世界最长、耗资巨大的铁路工程。
巍巍兴安岭,莽莽大森林,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中东铁路几经周折,终于在1901年动工兴建。
30岁的莎力,正值浪漫的年华。这位如白桦树般亭亭玉立的俄罗斯女工程师,从位于欧洲的莫斯科来到东北亚的中国满洲里,以学识和智慧受命于危难,成了中东铁路大兴安岭隧道工程设计师和施工总指挥。彼时,日、俄两国在中国已露出爆发战争的端倪,打通这条战略意义上非常重要的铁路咽喉,利于沙俄对日作战,更利于对外扩张与掠夺资源。当然,中东铁路通车3年后的那场“日俄战争”沙俄输了。
为了加快工期进度,莎力决定采取从大山两侧对向同时开凿的施工方案,这种方案施工进度快,工期短。但,对工程勘察、设计要求十分精确,一旦有误差就会带来人力和物力及时间上的巨大损失。在那个铁路勘测和施工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在茫茫的大兴安岭深处开凿一条全长3公里多的隧道,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程。
大兴安岭春天的达子香蜕变成深秋的红叶,覆盖的皑皑白雪又迎来一度杜鹃红。大兴安岭隧道施工紧张的进行,劳工们用血汗和生命相向开凿,经过近两年的施工,两侧的工作面一天天接近。莎力按设计工程量测算着进度,按照计算交汇的日期越来越近,已经到了贯通的时间,可是幽深的巷道毫无凿通的迹象。从自信的期待到焦急的等待,交汇的时间过了。是勘测设计出了问题,还是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如此长的隧道,一旦方向出现偏差,工程何时才能竣工?莎力想,如果那样她该怎样面对流血流汗乃至献出生命的那些劳工?如果出现那种结果,她就辜负了祖国的培养和信任,就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不敢想象。在煎熬与焦虑中,莎力又一次拿出图纸,到大兴安岭隧道的岭巅工程的坐标点,再次实地勘察计算,她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可是,上帝啊,预计贯通的日期已经过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大兴安岭沉默着,白桦树低低的絮语,秋天的红叶热烈着血的色彩。
1902年10月20日,傍午十分。大兴安岭隧道相向施工的人员都听到了对方的打凿声响,随之掌子面透过一丝亮光,这条中东铁路最长的隧道终于贯通了,双向工作面准确交汇。莎力的勘察、测量、设计和施工没有任何偏差,只与她预算的贯通时间晚了3天。然而,正当欢呼雀跃的人们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焦灼的莎力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她。
当人们在隧道的正山顶上施工的坐标点找到她时,聪明智慧的莎力,她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用自己平日里最喜欢的白纱巾,把自己悬挂在如她形体一样亭亭玉立的大兴安岭的白桦树上。一个美丽的富有责任心的生命终结了,一条设计、修建在异国的铁路隧道贯通了,在终结与贯通之间绝对没有超过24个小时。俄国人为了纪念莎力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在大兴安岭隧道岭巅,在她选择的那颗白桦树旁,用开凿隧道的岩石筑起了纪念碑——莎力碑,并将隧道东出口的车站命名为莎力站。
一个人只有两种方式可以不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或做出不朽的事业。正是大兴安岭茂盛的季节,我仰望莎力碑,听白桦树与风的述说,看滨州铁路向前延伸。此时,一列火车正从幽深的大兴安岭隧道隆隆驶出,一直驶向光明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