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

年终报道·赓续2024丨这些成果,展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2024-12-24 11:21:02    来源:新华网    

2024年2月14日,正月初五,民间艺人在河南省洛阳市2024隋唐河洛文化庙会上表演打铁花。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晚,“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发(李卫超 摄)

2024年11月1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国古羌城,当地羌族群众载歌载舞庆祝羌年。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发(何清海摄)

2024年11月4日,黎族老人在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槟榔谷文化旅游区展示黎族织锦技艺。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2024年6月11日,村民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古廊桥双门桥参加非遗端午走桥民俗活动。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发(吴春平摄)

2024年8月12日从景山向北边鼓楼方向拍摄的北京中轴线景观。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这是2024年2月26日在殷墟博物馆新馆拍摄的刻辞卜甲。当日,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这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24年4月15日,参观者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睡虎地秦简展厅参观。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安徽淮南武王墩主墓室出土的部分漆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下图为2024年4月16日拍摄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大墓发掘现场(新华社记者李贺摄)。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专家认为,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发

2024年5月18日,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观看“技与美”专题陈列上展出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当日,位于西安西咸新区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2024年5月23日,观众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选购汉字文创产品。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示意图(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下图为2024年6月18日拍摄的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的墩台包砖(新华社记者袁月明摄)。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发

2024年6月27日,观众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上拍摄展出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八里桥遗址出土的陶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下图为2024年9月11日拍摄的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的八里桥遗址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袁月明摄)。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态、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线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文物工作者使用深潜设备对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水下文物进行提取(资料照片);下图为2024年9月27日,观众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举行的“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上参观、拍照(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两处沉船遗址再现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重要见证,为中国航海史、海洋贸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发

2024年10月5日,游人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观赏展品。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发(徐军勇 摄)

2024年12月14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2024圆明印象·皇家“游”礼文创设计展上,观众拍摄一款龙形组合冰箱贴。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编辑:肖文静]
免责声明:应急安全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安全重于泰山
文明交通
消防安全
关于我们
中国应急安全网是由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通过整合即时权威资讯,以全媒体报道模式,全面介绍中国应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发事件,为创造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应急安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合作:18910092677  15811513338
电话:010-85795675
微信:18910092677
QQ:962409631
邮箱:china_yjaq@163.co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官方微博

网站简介| 组织架构| 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志愿者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主管单位: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应急安全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100926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430号

京ICP备190223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4688号

版权所有:北京匡正应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