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榆林讯(郭晋成 通讯员张东红 刘 涛) 金秋时节,陕西榆林绥德县崔家湾镇苏家圪凸村的沙地红薯迎来采收季,村民们忙着将红薯分类装箱。“沙地红薯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不光村民种红薯富了,今年村集体也种了20多亩沙地红薯,仅这一项就能为村集体增加20多万元的收入。”苏家圪凸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苏世军高兴地说。
苏家圪凸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只是绥德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绥德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消薄培强”行动,推动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截至今年10月中旬,全县33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平均收入达30多万元,其中名州镇裴家峁村集体收入达1100万元以上。
培育富民强村“领头雁”
绥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曾是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村集体没有收入,村干部没有干事创业积极性,就会导致村子发展没有动力,更谈不上乡村振兴。”绥德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言。
近年来,绥德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从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地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中选拔储备村级后备力量,并按照村干部标准进行严格管理,每年对其进行综合研判、动态调整补充。目前,已选拔储备村级后备力量678名,选聘100名大学毕业生到乡村振兴示范村担任村书记(主任)助理,激发村级领导班子干事创业活力。
马腾飞是绥德县四十里铺镇马兴庄村人,前几年在外创业经商,在回乡创业过程中,被选举为马兴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吸引资金5000余万元,新建了一座2000头肉牛养牛场和牛肉食品加工厂,通过“支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促进村民和集体增收,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
在像马腾飞一样肯干事、能干事的“领头雁”带领下,一队队“雁阵”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正展翅翱翔,谱写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夯实村集体经济根基
多年来,自然资源匮乏、优势产业不突出、增收致富路子狭窄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迈不过的坎,许多村子集体经济甚至多年为“零”。如何激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成为绥德县“三农”工作的重要课题。
自2017年起,绥德县逐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激活了沉睡的资源、资产和资本,29.18万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股权信息统一纳入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县还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财政资金,扶持壮大薄弱村集体发展产业,并通过搭建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动各类农村资源资产入场交易,实现村集体经济走上多元化发展路径。
为了盘清集体资产家底,规范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绥德县纪委监委、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并实施集体资产由村委会向集体经济组织移交、扶贫资产向村级移交,实现集体资产所有权归位,堵住利益流失漏洞。
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近年来,绥德县深挖各村资源禀赋,因村施策,创新发展机制,探索实践村集体多元增收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薛家河镇借助土地综合整治契机,大力发展高粱产业,通过集体种集体的、群众种自己的、第三方种剩余的“三三制”发展模式,实现村民与村集体共同增收;同时通过购买高粱保险、发展订单农业、延伸高粱产业链等措施,推动高粱产业持续发展。目前,该县已形成薛家河、吉镇、中角、名州镇等集中连片高粱种植基地,总面积逾10万亩,总产值达亿元以上。通过联村经营、飞地抱团,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枣林坪镇借助江苏扬州邗江区帮扶契机,引进扬州生态白鹅养殖,枣后坪村集体两批试养6000羽,成活率98%以上,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下一步,枣林坪镇将通过基地示范、集体运营、农户自养等方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枣林坪镇党委书记冯娟表示。
一花引来百花开,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实践中,每一个村集体都找到了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名州镇裴家峁村通过集体商铺资产出租,实现村集体年收入1100万元以上;满堂川镇郭家沟村有机融合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等各种业态,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实现村集体年收入10万多元;义合镇闫家渠等村利用集体闲置房屋等资源改建榨油厂、扫帚厂、生活用纸加工厂等,带动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开启了村集体经济新的“造血”功能;张家砭镇则大力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动员帮扶单位、企业单位直接与集体经济薄弱村签订农产品订购协议,助力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
党建引领指明方向、集体经济基础厚实、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民共享红利收入……如今,绥德农村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村集体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村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升。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