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

浅谈如何破解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当前综合救援训练瓶颈问题

2024-10-14 09:07:30    来源:应急安全网    

转制以来,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广大指战员忠诚履职、奋勇担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聚焦转型强能建设上完成了诸多不可能之挑战,克服了以往不可认知的困难,收获满满,迎来了新大局、新起点,开启了新征程。但不可否认的是队伍内部的短板弱项还是存在,从队伍自身能力、配套机制、生产资料上客观分析,距离交出政治大考、改革大考、能力大考、发展大考满意答卷还有很大差距。兹从把握战略大局和队伍内部自身问题角度出发,以训练工作为着眼点,针对“如何破解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当前综合救援训练瓶颈问题,提升训练质量,实现战斗力蜕变”,提出了系列思考与探索。

一、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转制以来训练工作的“五大变化”

(一)职能任务定位正在转变。2018年,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如期顺利完成转制任务,一支全新的人民队伍正式举旗定向,森林部队也由军事力量体系内担负以森林防火灭火任务为主的专业武装力量,到国家行政体系内担负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的主力军和国家队,迎来整体重塑、换羽重生的历史机遇。队伍的任务种类由以往较为单一的林火扑救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变;响应机制由过去的听令而动向主动出击转变;任务区域由过去的固守驻地向全国范围内机动转变;救援手段由过去的传统模式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复合发展转变;职能发挥由注重灾害救援向防、抗、救一体化转变。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广大指战员攻坚克难的五年,也是努力在战备、教育、训练、任务、理念等方方面面推动实现“五个转变”的五年。

(二)“防”、“救”发展理念逐步交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在处理“防”与“救”的职责上更加注重衔接一体,更加注重贯彻“生命至上、科学救援”理念,更加科学看待“两敢”精神与救援安全原则(能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能不能保证全队的安全),主动融入地方党委政府应急管理事业以及重大决策部署也更加紧密。每年119消防宣传月,队伍安全宣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频率与规模逐年递增。近几年,两支队伍通力协作、并肩战斗,先后共同完成“应急使命”综合演习任务,圆满执行北京“两奥”、党的二十大、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大安保活动,得到了党委政府肯定和人民群众赞誉。

(三)人才技术储备日异多元。转制以来,队伍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主动谋求与驻地训练机构、培训团体合作,采取送学、内部培养和成建制、分批次培训等方式,组织地震、水域、绳索教练员和搜救犬训导员等综合救援各类初、中、高级培训,持续为队伍输送综合救援人才。据统计,截止2022年10月,队伍先后组织500余期专业培训,1.4万人在地震救援、水域救援、绳索技术、特种车辆驾驶、医疗急救等领域取得专业资质证书,建成总规模达8000人的综合救援力量体系,人才队伍支撑力量日异强大。

(四)训练保障支撑愈加丰富。转制以来,队伍全面加强训练场地建设和装备器材保障,加快构建以野外战术训练场为依托、以训练大队为延伸、以分队训练场为基础、以租借训练场地为补充的新型训练场地保障体系。装备配备上不等不靠,采取动用家底经费和向地方争取等方式补齐所需装备器材,确保满足战备训练需要。据统计,截止2022年10月,队伍先后投入10亿元加强训练场地建设和装备体系化建设,建设完善综合救援训练场地800余个,购置了地震救援车、大型排涝车、移动排水泵站和重型工程机械等救援装备,队伍机械化水平和专业救援、快速机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五)能力的提升推动任务类型的多样化。转制以来,随着队伍综合救援能力和专业处置水平不断提升,常备常用、突发急用、多能并用、全域使用的特点愈发鲜明。截止2022年10月,森林消防队伍共出动50万人次,执行应急救援任务1800余起,其中扑救森林草原火灾867起,执行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人员搜救、疫情防控等综合救援任务962起,队伍执行综合救援任务量成倍增加,占总任务比例由过去的10%上升到53%,主力军国家队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二、制约训练质量提升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新战训理念并未树牢根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消防救援队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建、为人民而战根本价值遵循,而“生命至上、科学救援”体现的是消防救援队伍尊重生命、注重科学的救援理念,一词之差却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队伍各级在把握这两个指导原则缺乏应用的理性认知,接警力量动用报批程序繁琐,没有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彻为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接警记录存底不规范,出警与否取决于地方应急部门是否出函,出不出警也不影响单位建设成绩,未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履行“人民至上”;体现到训练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部分单位仍然片面认为训练抓得好不好,责任在战训主官、战训部门;片面认为掌握技术是基层的事、消防员的事,机关是指挥决策的角色、干部是组织指挥者,但不懂综合救援如何指导队伍战备训练、如何带领队伍能打胜仗。

(二)新救援技术并未发展为底蕴。学习成果与实战经验沉淀后才能转化为底蕴。转制以来,队伍执行综合救援任务次数成倍增加,尤其是综合救援技能的训练与培训,从零到有,各级特种救援大队、快反分队按照《森林消防队伍特种救援大队和特种救援快反分队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建设发展持证上岗率达到100%的不在少数,综合救援技术骨干“老中少”层次丰富,各类课题小教员、小专家也逐渐充实到大中队教练员团队,提质强能硕果累累,但也要看到队伍内部拿得出手的能战善谋的技术型专家与职业型教员还是整体匮乏的。队伍内部没有属于自己的综合救援教案、教材、教学示范片,学员的身份占主体,大家名师和可大范围推广的精品几乎为无,在综合救援课题领域话语权不足,半路出家与科班出生的差距短时间还难以弥补,实现并驾齐驱。

(三)新人才队伍分布不够科学。传播新救援理念、技术、装备、方式和机制,队伍中的指挥员要发挥支柱作用、消防员要发挥主体作用、高级消防士是精尖力量,但实际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人员层次分布还不足以支撑各尽其责需要。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转制至今,支队共有204人取得地震救援、水域救援、山岳救援、潜水救援、特种车车辆驾驶、医疗救护、救援装备维护保养技师等方面相关资格证书,干部23人、消防员181人,其中指挥长2人、指挥员21人、一级消防士3人、二级消防士18人、预备消防士28人,其他层次消防员132人,接触过综合救援参加过正规班培训的指挥长占参培队伍比例不到1%、指挥员不到12%、高级消防士不到11%。各级普遍存在干部队伍掌握新技能的少、主动学习新知识的不多、专家型高级消防士持续培养青黄不接等现象。俗话说:领导干部是训练工作的“领头羊”、“风向标”,但是不懂不会还能成为队伍持续提质强能的火车头吗?还能否带领队伍研究把握制胜机理、实质性推动以训促改、以训强能。

(四)新训练手段并未普遍推广。转制以来,随着任务拓展能力提升的需要,队伍加强涉江下河、入山架索、废墟破拆等实战化、野外化训练。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近几年队伍在野外河流、山地开展综合救援技能训练的时间比重大幅度提高,但受限于训练承担风险,百分之七十的队伍组织水域救援培训没有下过沸腾线、百分之八十的队伍组织绳索培训没有开展过野外生存、百分之九十的快反力量没有组织过水电中断、通信中断、道路阻断的72小时昼夜连续对抗地震救援演训,分析原因场地的不可控性即缺少可定性定量数控的训练基地占据主导因素,各级在遇上组训险、难课目时,普遍选择人为“物理隔绝”。同样,AI智能训练考评、物联网真烟实火、心率监测体能训练、跨区域基地化轮训、选送外单位实习、大型机械人装战术结合等训练手段,在队伍内部并不多见。

(五)实战经验不平衡救援手段较为单一。近几年,队伍各项任务完成圆满,担负的任务种类愈发呈现数量多、类型杂、范围广的趋势,实战能力也在逐年提升,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队伍还没有经受大的应急救援任务实战考验,一旦遇到重大灾情,还没有决胜的十足把握。队伍转制时间较短,在综合救援能力上,缺少实战历练,部分领域如核生化灾害、巨震、大涝救援行动经历甚至处在空白状态,已参与的任务经历可供于案例剖析的地形、水文、建筑结构、气候、天气等灾害因子的数据并未呈现足够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利于队伍研究论证任务界定、力量建设与应用,指导队伍经验提炼、理念提升、装备升级、人才培养、训练升华、场地建设。同时,整体对救援力量和资源的统筹还有欠缺,一线指挥员和骨干能力有待提升,队伍远程机动方式比较单一,输送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应对大震巨灾的准备还不够托底。新重特型装备滞后,现有救援装备难以满足综合性救援任务实战需要,缺乏应对堰塞湖、江底沉船等专业性强、救援难度大的特种救援装备和技术方法。

三、提升训练层次注重三个理念

辩明方位才能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必须紧紧围绕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的职能定位,将境界格局、思维层次、能力素质提升至更高水平,才能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决策。

(一)要立起实战化训练是生成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国家消防救援局琼色局长在全国消防救援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这支队伍归根结底是一支战斗队,是要拿战斗力来说话的”,而训练是实战的预演,是最直接的任务准备,是完成中心任务的基本保证,是生成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只有真正把战斗力标准确立起来,牢固树立“练为战、训为战”思想,把实战化训练理念融入中心工作、队伍教育管理和全面建设中来,围绕战备谋训、紧贴任务抓训、结合实战考评,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确保服务于中心,圆满完成任务能有底气。

(二)要推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社会救援力量大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型转变”。据不官方统计,大部分地震灾害现场,90%以上的受困群众都是当地街道、社区、志愿救援队伍解救出来的,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固守重点、辐射周边、快速机动、全域救援”布防格局,并不是指“包干单打天下”。队伍在科学规划建设区域应急救援机动力量的基础上,要善于利用国家队的身份优势,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注重融合社会救援力量、资源、平台,常态组织联演、联训、联战、联保、业务培训与指导、信息共享、技术交流等活动,牵头举办全民与社会应急救援力量防灾减灾知识大竞赛、救灾技能大比武,加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大对地方应急救援队伍救援技术和救援能力的专业培训与引领指导,在这过程中同时提升社会各界对队伍能力认可与肯定,杜绝关起门来闭门造车、孤芳自赏。

(三)要坚持集众家之长开放交流走出国门。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利益融合更趋紧密,人员往来大幅度增加。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外事工作都是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外事工作服务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外交工作大局,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建设刚刚起步,虽然能力升级、队伍转型是首要任务,但是也要放眼大局、立意长远,绝不允许闭门造车,要注重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国际救援队伍的技术交流、培训、竞赛和联合演练等,为推动我国在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尽应有之义,同时也在机遇与挑战中,创建队伍的体系、推动国内体系标杆,彰显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地位作用,打造国内乃至世界向往的业界学府、技术圣地。

四、人才培养抓好四个层次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引领驱动是推动队伍转型增效的强劲抓手,是完成一切任务的根本,也是提升战斗力的关键,必须坚持面向国际主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救援战场、面向队伍需求、面向人才成长规律。

(一)注重培养专业型干部。引领队伍攻坚克难、阔步前行,关键在干部队伍。要注重加强干部队伍知、行、领能力培养,通过分门分类设置外事交流、灾种指挥、监督执法、灾难救援等培训课程,分级完善院校孕育、基地轮训、岗位历练、国际交流等培训体系体制,围绕“进、选、考、升、调”健全干部成长链条,解决干部不懂、不会、不精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救援理论、救援技能、组织指挥、综合理念,积极构建适应任务拓展需要、能攻关世界救援课题的战训人才梯队。

(二)注重抓好教头排头龙头。部队有一句老话说“班长是军中之母”,通过培养骨干,重视深化传帮带,带动消防员主体,实现战斗力整体提升。研究出台骨干培养保留制度,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主动谋求与驻地训练机构、培训团体的合作,针对重难点课题、任务需要,分级组织各类综合应急救援培训、骨干集训、教练员集训,培养技术型、教练型高级消防士、建强师资骨干力量,推动队伍长远建设。

(三)注重建设科技型指挥机关。随着新兴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单纯依靠传统的指挥手段,已不能适应未来的救援战场。要注重建设科技型指挥机关,善于借助AI智慧、物联网、大数据、传感器建模等新兴科技建设完善作战指挥平台,健全信息收集分析、风险预判认知、程序化处置、清单式指挥等手段,聚焦救援难点、新灾种,反复组织专题调研和课题攻关,编制组织指挥要点,开展战例研讨、案例复盘和桌面推演,提高机关指挥决策和参谋辅助能力。

(四)注重锻造攻坚型队伍。全球气候愈向极端演变,未来我国区域性气候反常事件将更加常见。各级要着眼打大仗、打恶仗,持续推进水涝、地震、雨雪冰冻灾害、核生化事故处置等专业队建设规划,配齐配强装备器材,充分发挥季节性轮换、基地化驻防、区域性协同的力量布防新格局的优势,推动实训基地挂牌运行、盘活训练基地区域联动,强化野外化、模拟化、跨区域实战训练,不断淬炼科学高效、专业精准的过硬本领,打造“尖刀、拳头”的专业化队伍,确保关键时刻发挥攻坚作用。

五、训练保障创新五个方面

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推动装备场地建设复合发展,大力加强模块化、系列化、智能化,实现装备更新换代、场地补充升级,不断推动保障能力提质增效。

(一)必须建好装备数据库服务于作战训练。转制之前,原部队关于森林草原灭火装备的性能参数掌握较全,如高压细水雾、手提式风力灭火机、往复式水枪、QB260水泵、履带式灭火装甲车等,指战员能够轻松的说出扬程、射程、净重、燃油等参数并且如数家珍般背记。转制后,新式灭火装备车载重型水泵、艾可背负式风力灭火机,特种灾害救援装备液压剪扩钳、电动凿岩机、水面救援机器人、水下声呐、高空载重多旋翼无人机、绳索下降器、上升器等,各类装备器材以爆炸式指数增长的方式列装队伍,装备性能指标也从单一的扬程、射程向受力张力咬合力、高度深度能见度、续航效率精确率等多维转变,单纯依靠人脑背记或者简单表格收集不符合信息共享需求与庞大技术参数实际。建立健全装备大数据作战服务平台,记录各门各类装备的参数指标,并能实现更新、调阅、对比、纠正等功能,有利于辅助各级作战指挥决策与战术研究。

(二)必须注重人装结合实现装备与战术最佳组合。未来救援战场是科技与战术的集成、装备与人才的结合,但关键核心还是人。科技武器完全离开人的操作是有可能实现,但还是得掌握在人的手中,如果拥有再好的装备与技术,不会操作等于空谈。如果装备与技术略有缺陷,但也可以通过人为趋利避害、科学操作与最佳的战术运用,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如同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志愿军以小米加步枪抵抗住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当前队伍配备的装备日异丰富,覆盖地震、水域、山岳、森林灭火,同样功能的产品国产、进口、合资的性能各有差异,加强对现有救援装备操作技术、性能差异的研究,分门别类每种装备续航、负荷、载重、优点与不足,甚至精细到哪种场合适用、哪个时段能用,搞懂弄清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对于救援技术使用与战术安排的影响,并能够服务于救援行动,最终实现人装与战术结合如臂使指。

(三)必须加强源头与终端的有效交流促进装备科技水平提升。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是一个庞大的终端体验者,通过参加厂家的装备巡检、收集一线使用体验、到厂家实地调研,了解哪些装备好用、哪些不好用,哪些产品性价比高,提供合理的采购方案,避免装备五花八门、滥竽充数,避免队伍采购配备少走岔路、少花冤枉钱。建立健全使用与反馈的沟通渠道,以使用者的身份参与到装备技术革新,提供整改建议方案,参与产品研发和装备测评,甚至于通过一定的机制和平台影响装备技术市场的风向标,实现源头与终端的有效互动,促进装备技术与性能改良、市场的良性竞争、国家的科技进步,最终服务于消防救援和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四)区域性规划建设轻型重型装备精良分队。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增编组建展开后,相继将在全国21个“空白点”省份或直辖市组建消防救援机动队伍,形成固守重点、辐射周边、快速机动、全域救援的力量格局,将在森林草原防火灭火、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以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方面发挥国家队专业队作用。但从近几年参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城市内涝、水下打捞等任务情况分析,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无论是在洪涝还是次生灾害抢险救援过程中,现有装备仅能满足小单元作战救援需求,在大型灾害现场还无法做到如城市消防般出动重型武器规模化救援,规模作战需求的铲车、龙吸水、破拆机器人、模块化转运车、洗消车等大型机械,连续作战需求的餐车、淋浴车、夜间照明、夜间搜索等新型装备,水下打捞需求的探测声呐、水面稳定大型船只等精尖类装备还是略显捉襟见肘,与作用定位还不足以相匹配。结合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职能定位,以流域、地震断裂带、区域等为分界板块,在每个重点流域至少建设一支水域救援重型分队、多支轻型突击队,每个地震断裂带至少建成一支地震救援重型队、多支地震救援轻型队,每个机动支队至少建有一支能快速机动的武器精良的快反救援分队,每个中队建有一支装备精良的快反班组,通过争取经费支持,充实队伍重型、轻型、精良装备,建立健全邻近协作和区域协防机制,强化合成编成作战,发挥“1+1>2”的整体作战效能。

(五)利用AI智慧与物联网技术建设训练场地。国家消防救援机动队伍灭火演习演练物资(柴草)消耗标准大队以下指战员每年6次、班每年3次、中队每年2次、大队每年2次、支队每年1次,按照标准1个支队柴草消耗每年预算大约18万元,10年就是180万。近几年,消防救援队伍在水域救援训练中相继发生了训练伤亡,均是在野外天然水域组训时发生的,在队伍内部造成了不良的消极影响。随着物联网与大数据、AI智能的成熟,AI智能训练与考评系统通过点位设计、建设标准模型等方式,将器械、俯卧撑、跑步等基础体能动作测评标准化,能够智能计数、报时,并生成与分析训练数据,实现单兵考核智能化、训练自主化。通过智能定向控制水流流速流量以及泳池的斜坡、池底的障碍设计,可以建设集急流水域与游泳、恒温等功能一体的小型游泳馆,从而实现大中队不出营区即可开展急流水域训练和游泳训练;在灭火战术训练场建设过程中加入物联网点火控制系统,通过引导天然气或者煤气释放量、控制点火时间,可以实现灭火战术训练点火智能化,从而将火灾以及其他灾种的多变性特点通过智能定向设置等方式体现到模拟实战训练中。训练场地与AI智慧、物联网技术的结合,能将更多的灾害场景、条件搬到基地或营区,促使训练安全系数的提高,助力训练贴近实战。

文/岳承浩  张聪

 

[编辑:王丁桃]
免责声明:应急安全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安全重于泰山
文明交通
消防安全
关于我们
中国应急安全网是由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通过整合即时权威资讯,以全媒体报道模式,全面介绍中国应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发事件,为创造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应急安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合作:18910092677  15811513338
电话:010-85795675
微信:18910092677
QQ:962409631
邮箱:china_yjaq@163.co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官方微博

网站简介| 组织架构| 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志愿者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主管单位: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应急安全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100926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430号

京ICP备190223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4688号

版权所有:北京匡正应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