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

不到现场不写稿

2024-12-05 17:17:18    来源:中经总网    

从一次经历说稿件采写

文/ 刘国昌

长期在编辑部工作的我,难得外出采访。2010年秋,终于有机会到西北大漠采访。

有一天在胡杨林拍摄不少照片后,觉得还应到当地牧民家里看看。当地陪同同志担心我身体说,不用去了,文字材料有的是,回去看吧。

我当时感觉到,不去蒙古包里看看,写稿也提不起气来,于是坚持向牧民家里走去。

下土坡、翻山梁、穿树林,来到了几个蒙古包前。撩门帘进去,见有位老大爷和老伴正忙乎做饭。说明来意后,他们招呼落座,送上茶水,便随意聊了起来。

从家里有几口人到干什么活儿;从“蒙古包旅馆”到家庭收入……聊得挺欢。

不一会儿,外面有摩托车响,原来他女儿女婿回来了。随后我们又到蒙古包外继续聊。这一聊,得“料”不少,收获满满。

通过亲身采访,使我有了感觉。写“胡杨林中访牧家”一稿时,感觉很好,一气呵成。

由我的体会不禁想到报社老记者朱习华的一句话:一直想写一篇“纯目击式”的报道。

何为“纯目击式”的报道?他在一次研讨会上说,记者不要把采访活动局限在“我问你答”及采访本上,要学会用眼睛观察。这样“纯目击式”的报道,可能会有新意。于是他按照这思路寻找机会。

机会来了!在1982年春天,朱习华到河南豫东永城县采访,当了解到地处鲁豫苏三省交界处的芒砀山第二天有个庙会时不禁欣欣然。第二天一大早便动身前往。

在庙会上,朱习华从早到晚“盯”了一天,收获既丰富又形象。他用这些“看”到的材料,花个把钟头写了一篇特写《芒砀山赶会记》寄回报社,被值班的农村部副主任一眼看中,很快安排在二版头条刊出。

他说,这种“纯目击式”报道,就是记者写进报道里的东西,都是记者眼里看见的东西,不用笔记本里的死材料。读者阅读报道,仿佛“借”记者眼睛看了庙会。

这个采访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写出好稿子,记者必须到现场,用“眼睛”写新闻。

时下有些记者似乎缺少这种精神,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如有的靠现成材料“攒”稿,有的从网上“复制+粘贴”,还有有的靠东拼西凑“编”稿子,

……

凡此种种,当然是个别人所为,但影响很坏。务必要引起警醒,彻底改正之!

用“眼睛”写新闻,这是一个记者应秉持的理念。当时时谨记。

[编辑:肖文静]
免责声明:应急安全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安全重于泰山
文明交通
消防安全
关于我们
中国应急安全网是由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通过整合即时权威资讯,以全媒体报道模式,全面介绍中国应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发事件,为创造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应急安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合作:18910092677  15811513338
电话:010-85795675
微信:18910092677
QQ:962409631
邮箱:china_yjaq@163.co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官方微博

网站简介| 组织架构| 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志愿者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主管单位: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应急安全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100926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430号

京ICP备190223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4688号

版权所有:北京匡正应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