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

“笔外功夫”,你了解吗?

2024-11-14 17:44:05    来源:应急安全网    

文章提倡记者要高度重视“笔外功夫”,并切实将其做好做扎实。因为这是把稿子写好的基础环节、关键之处。只有将其做到位,才能实现“笔走龙蛇,键敲如飞”。

如何做好“笔外功夫”呢?文章介绍了3点:“寻找不一样的发现”“善于多思”“善于逆向思维”。做到这3点,就能在司空见惯中找到“不一般”;在习以为常中寻得“独特点”。

文章强调指出,“笔外功夫”实际就是“思考功夫”。外出采访时、收集材料时、谋篇布局时,不可草率从事,而是潜心思考几个问题,这就是“功夫”体现。

有些年轻记者总慨叹:别人怎么就能写出好稿?而自己则不能。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未能掌握“写稿功夫在笔外”的奥秘。

下面我们说说这事儿。

一、为何说“写稿功夫在笔外”?

常说“作诗功夫在诗外”,其实“写稿功夫也在笔外”。

为何?

无论是作诗还是写稿,虽然最后都要落实在笔头上,但把诗写好、把稿子写精彩,事先在做很多的准备工作。

比如作诗要捕捉景物、酝酿情思、提炼主题等等。同样写稿子也是这样,要进行采访、精选事例、琢磨角度等。这些动笔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准备充分,基础打牢,写起稿子来就会很顺利,有时竟是一气呵成。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曾说,稿前准备也可以说是“笔外功夫”,这种功夫看似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实际起的作用很大。

然有些记者对这些“笔外功夫”不大重视,下的气力更不够。写稿时稍有一些想法就动笔写,结果写得不顺,推到了重来是常有的事儿,费时费力,得不偿失。

有鉴于此,我们提倡记者一定要高度重视“笔外功夫”,切实将其做好做扎实。因为这是把稿子写好的基础环节、关键之处。只有将其做到位,才能实现“笔走龙蛇,键敲如飞”。

二、“笔外功夫”都有哪些?

据一些资深记者的经验,“笔外功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不一样的发现。

著名记者艾丰曾说,记者采访要深入下去仔细观察,只有这样做才会有新鲜收获。在深入观察中以独特的视角,寻找不一样的发现。这是记者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名篇《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就是记者深入观察“发现”的:写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刘衡,她回忆说,开始采访主人公的时候,觉得“没啥好写的”。后来经过多次细聊,“鸭姑娘”所谈到许多养鸭津津有味的趣事,给我展示出一幅幅美的生活画图。我决定用口语化的语言、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写稿。

刘衡老师这个“发现”很重要,由于有了这个“发现”,她写得这篇稿件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奖。

有经验的记者都会在“新发现”上下功夫:一个表彰袁隆平的大会,有的写奖励50万元,有的按程序写会议内容,但有一家报社记者则抓住“省长给袁隆平让座”写稿,赢得了一片喝彩声。

还有的记者善于从会议、文件、讲话中寻找“新发现”。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会议上内容很多,但人民日报记者王惠平“发现”中央领导同志的一个批语:“中央决定,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庆祝活动不大搞,不要在这方面多花钱和物。”于是迅速发稿在头版头条刊出。

寻找“新发现”,需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这双眼睛能在司空见惯中找到“不一般”;在习以为常中寻得“独特点”。有了新发现,稿子就“立”起来了。

2.善于多思。

采访时的情况有时多变,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善于多思,多想一想是怎么回事。

时任辽宁日报记者的范敬宜有次到农村采访住在村大队部里,第一天晚上没见几个人来。他联想过去可不是这样,一到晚上大队部里挤满了人,吵闹个不停。

第二天早晨各处转转他突然悟到,过去村里问题多、矛盾多,晚上都聚到大队部里吵吵。改革开放以来,问题矛盾大都解决了人们晚上自然就不去大队部了。据此他写了一篇题为《这里为何静悄悄》的报道,颇受好评。

范敬宜谈采写体会时说,凡事都要多思,多思是写稿的基础。从多个方面去想,就能发现新材料、新角度、新意思。

3.善于逆向思维。

记者采访一般都去发展较好的地方,但也有的记者则反其道而行之。经济日报社广东记者站副站长郑杨介绍自己的采访体会时说,找线索时多运用逆向思维,多从反面想一想、推一推,得出有说服力的结果。

有一次到声名远播的“水果村”坪围村采访,他就重点挖掘一个因连天阴雨大幅减产的枇杷园,发现这个园子仍然盈利,原因何在?

原来该园不光靠卖水果,而是发展“体验式”种果经济,从“靠天吃饭”转变为“靠人吃饭”。这是一个新鲜经验,于是挥笔行文介绍这个“有更强借鉴意义”的典型。

三、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笔外功夫”

在有些人看来,“笔外功夫”不就是做些准备工作嘛。言下之意,无非是说,不必蹦得那么紧紧的。

这是一种浅见。“笔外功夫”虽然也是准备工作,但与一般的准备工作略有不同。一般准备工作有些是事务性的,而“笔外功夫”则是思考性的。它实际是写稿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体现在“笔外”,但却在为“动笔”服务。

我们上面讲到“寻找不一样的发现”“善于多思”“善于逆向思维”这三方面的内容,如果哪一个方面没做好、或没做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到写稿的进行。

媒体界有人倡议“做一个思考型记者”,我很赞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笔外功夫”实际就是“思考功夫”。采访时、收集材料时、谋篇布局时,不草率从事,而是潜心思考几个问题,这就是“功夫”的体现。

时下有些年轻记者在这方面还很欠缺,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

[编辑:肖文静]
免责声明:应急安全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安全重于泰山
文明交通
消防安全
关于我们
中国应急安全网是由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通过整合即时权威资讯,以全媒体报道模式,全面介绍中国应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发事件,为创造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应急安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合作:18910092677  15811513338
电话:010-85795675
微信:18910092677
QQ:962409631
邮箱:china_yjaq@163.co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官方微博

网站简介| 组织架构| 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志愿者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主管单位: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应急安全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100926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430号

京ICP备190223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4688号

版权所有:北京匡正应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