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陕西讯(记者郭晋成 通讯员刘涛 王彦轮 王杰)11月24日,阳光斜照进绥德县义合镇墕头村的山头,田俊莲看着当天最后一卡车苹果驶离仓库,渐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前的苹果,不仅改写了她的人生轨迹,更让黄土高原的小山村充满了发展的活力。
从最初一车苹果“试水”闯市场,到如今年销售额突破6000余万元;从自家承包的60亩果园,到带动周边4个乡镇2000多农户发展起4万余亩苹果园。田俊莲把黄土坡上的苹果,不仅送进了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商超,更远销至俄罗斯、泰国、尼泊尔等国家。
故事要从一句托付讲起。
二十年前,田俊莲还是个跑陕北至河北线的土豆商贩。一次到绥德县义合镇思家沟村收土豆时,村里人围上来:“你能把咱的土豆卖出去,能不能也帮我们把苹果推出去?”看着村民们渴望增收的眼神,田俊莲当场应下这份托付。

▲田俊莲在自家果园采摘
她挑选了一车苹果,找到相熟的河北客商。拍着胸脯说:“这一车你卖,挣了归你,赔了算我的。”客商犹豫半天,最终接下了货。没想到短短一两天,一车苹果就销售一空。紧接着,客商又打来电话:“你们那的苹果不错,还能不能再收些?”
那一通电话,把她留在了苹果路上。
第二年,她索性自己承包了60亩山地,从洛川、礼泉引进优质苹果苗,正式开启了种果生涯。周边果农见她干得有声有色,也纷纷扩大果园面积。可随着种植规模扩大,果树不剪枝、树下不打理、管理粗放等新问题也冒了出来。
“我自己种的树,枝繁叶茂的,怎么舍得下剪子?”墕头村的孙治鹏蹲在园子里,回忆起当年情景忍不住发笑。当时,满树的枝条密得不透风、果子小、病虫多,一亩地还产不出两千斤。
田俊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特意请来果树专家现场指导。可村民光围着看热闹,却没人肯动第一剪。有人嘀咕:“把枝子都剪秃了,明年要是不结果咋办?”孙治鹏被田俊莲反复劝说后,总算答应在自家果园试剪。可刚剪了30来棵就被叫停,孙治鹏还被其他村民撺掇着要找田俊莲赔偿损失。
田俊莲一趟趟上门,给他讲外地果农的成功经验,细致解释修剪枝条能让果树通风透光、集中养分的道理,劝他等来年秋天看收成。
等到采摘时,奇迹真的发生了——那30棵剪过枝的树,结出的苹果不仅个头大、品相好,总产量比100多棵未修剪的果树还高。孙治鹏提着两大筐苹果,专程来到田俊莲家中,既道歉又道谢。
这事传开后,果农们彻底信服了。剪枝、施肥、疏花、防病虫……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慢慢推开。在田俊莲的带动下,义合镇、定仙墕镇、满堂川镇、吉镇等乡镇2000余户农民,共发展山地苹果4万多亩。这几年,田俊莲还每年自掏腰包买反光膜,免费发给果农。她说:“光照足了,糖分才够,卖相才好。”如今的孙治鹏,不仅把自家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成了小有名气的“土专家”,常被请去外村指导果树修剪。

▲果农在自家果园选果
“单打独斗不行,抱团才有出路。”2008年,田俊莲牵头成立了绥德县焉头农副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果农组织起来,形成“种植+技术+销售”的一体化链条。她带着合作社的“墕头红”苹果,参加全国各类博览会、展销会,一步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浙江金华的客商苏吉,在村里一住就是十来天。他说:“田总我们信得过。前年收了20万斤,去年收了50万斤,今年收100万斤,明年打算再翻倍。”
2023年,她投资上千万元建起1000吨冷库,还配套建设了现代化选果线和果品加工厂。这让苹果的贮藏期延长至次年五月,实现错峰上市;通过分级筛选,每一颗苹果都能按品质定价,附加值大幅提升。如今,从种植管护到加工、贮藏、运输,一条完整的苹果产业链已然成型。

▲现代化苹果贮藏冷库
销路越走越宽,名气越来越大。秦冠、嘎啦等苹果品种,已顺利出口至俄罗斯、泰国、尼泊尔等国家;国内订单则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大中城市。仅去年一年,合作社就带动农户实现产业收入超6000万元。

▲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和田俊莲商讨苹果收购
如今的墕头村,没人再为一季苹果的销路发愁。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卖果增收,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打理果园。村里仅靠苹果一项年收入超10万元的农户,就占了一半以上。
田俊莲依旧每天巡园、看库、接电话。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总是笑着说:“只要能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就有劲儿接着往下走。”
那年一句“能不能帮我们把苹果卖出去”的请求,让她走上了这条不回头的路。如今,那声恳切的托付,早已化作她前行的动力。山村里的苹果,不再是压在筐里的普通农产品,而是千家万户稳稳当当的“钱袋子”,是黄土高原上乡村振兴的希望果实。
它们从山里出发,带着阳光的甘甜,更带着一份守诺如初的温情,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