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陕西讯(郭晋成 通讯员刘涛 王辉 李浩)秋日的绥德县吉镇镇瑞宁村,处处是丰收的喜人景象:山坡上的梯田里金黄的谷穗摇曳多姿,养殖场里的羊子膘肥体壮,村里的“吉羊羊”牛羊肉精深加工厂即将启动冬季生产——这个曾经产业单一的小山村,如今靠着“粮、果、畜、加”一体发展的路子,让村集体和村民协同增收。
瑞宁村曾是个典型的山区村,土地零散、产业单一,不少村民守着“土疙瘩”愁增收。今年,瑞宁村通过统一发放粮种、提供机械服务,帮农户降低生产成本,引导全村种了1300亩高粱、700亩玉米、700亩谷子,让“粮袋子” 变成了“钱袋子”。
不光是粮食种植有了新起色,瑞宁村的林果产业也走出了“长短期结合”的好路子。村里200户农户培育的2800亩新品种核桃,今年让家家户户都尝到了甜头,户均增收3240元。村民们还在核桃林下套种了2.45万株侧柏苗,如今这些苗子已全部出圃销售,让“一片林子”产生了“两份收益”。

畜禽养殖是瑞宁村的老产业,但过去一直面临“销路愁、价格低”的难题。今年,随着“吉羊羊”镇域公用品牌落地,村里投资80万元建起牛羊肉精深加工厂,开发出水炒羊肉、羊肉丁丁饭、羯子碗肉等特色产品,并跟当地羊子养殖户签了订单,形成了“养殖+加工”的闭环。此外,加工厂还与马家圪坨村肉牛养殖基地、狮子塄村小杂粮加工厂联动,探索出“地种粮、粮长秆、秆喂畜、畜产肥、肥还田”的循环模式,让“粮、果、畜、加”拧成了一股绳。
产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党建的引领和资源的盘活。瑞宁村成立产业联合党支部,与陕西臻德郝口福食品有限公司开展村企共建,构建起“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企业靠产业挣“现金”,村集体靠闲置资产收“租金”,农户靠务工拿“薪金”。村里闲置多年的楼沟自然村阵地,如今租给加工厂当厂房,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5.5万元;支部引领种的120亩高粱,也为集体挣了11.76万元。“以前没人管的旧房子、荒土地,现在都成了‘聚宝盆’!”瑞宁村党支部书记任焕海说。

对于村里的产业单薄户、半劳力户和留守农户,瑞宁村还推出了“精准就业”帮扶,以村集体产业、道路保洁、垃圾清运、饮水管护等形式,进一步拓宽群众务工面,共带动群众80人务工,人均增收2300元。
“下一步,我们要把‘瑞宁模式’推广到全镇9个村,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让村村有支柱产业、户户有增收渠道,把资源、农民和市场绑得更紧,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吉镇镇党委书记李帅信心满满地说。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