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点”乏术,会议消息怎能写好?
文/ 刘国昌
何谓“拎点”?
“拎点”,就是把最重要、最主要的要点“拎”出来。这是写消息、做标题的一个小技法。
此法虽然简单,但一些媒体却未做到位。于是乎,会议消息中“胖导语”出现了;标题中“举行”“召开”字眼触目而见,让受众不胜其烦。
怎么办?看来还得说说这“拎点”之术。
一、写会议消息,重在“拎点”。
会议是信息的聚集平台,记者采访会议能获得大量信息。记者在报道会议时要多动动脑筋,力求把那些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报道出去。这就是采访会议的终极目的。
有不少记者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些记者未能做到。笔者最近看了一些高校校报、企业报的一版版面,上面所载大都是会议消息,然从标题上看几乎均为“XXXXXXXXX会议举行”“我企召开XXXXXXXXX会议”。至于会议的内容是什么?从标题上上很难看出。
标题上看不出来,那就看导语吧。令人遗憾的是,导语写了一大堆文字,其中空话、套话不少,让人看不出“新鲜点”。
如此这般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写会议消息要学点“拎点之术”,即善于把会议的主要之点找出来、“拎”出来,或写进导语,或做成标题。
二、“拎”什么“点”?怎么“拎”?
也许有人会说,“拎点”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具体“拎”什么“点”?怎么“拎”呢?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拎点术”一:脑子里要经常装点问题。
记者参加会议看起来是被动的,会上讲记者听。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未必如此。这里关键在于记者如何听会。
如果记者脑子里装着一些问题,抱着探寻的心态去听会,用新闻价值的眼光去审视内容,那他就不会被会议材料所拘囿。相反倒能从中发现、捕捉“闪光点”。
当年(1979年)人民日报记者王惠平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会议,内容不少。但当他听到“1979年国庆30周年不大搞,不在这方面多花钱和物”的指示精神后,马上写成消息发表。
这就是会议消息的“拎点”。在这里,会议只是一个信息平台,真正的新闻点则是“国庆30周年不大搞,不在这方面多花钱和物”的指示精神。记者有新闻敏感,立即捕捉到了,成为当时的独家新闻。
“拎点术”二:梳理文字,捕捉关键词。
从广大受众来说,愿意看来自会议的新闻,但不爱读一般化的会议消息。
上面所说的一些高校校报、企业报所载的会议消息,不能说都没有价值。只是由于没有“拎点”,让人看不出价值所在。
比如有一篇关于“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专题研讨会的消息,这条消息的标题只标了在哪里举行,会议的内容只字未提。这显然没有做“拎点”之功。
细看内容,导语只写了哪些人出席等内容,从后面几段文字中才看到,这项旨在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的“优势计划”,今后要在“提升师范生教书育人本领”“为毕业生履约任教和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两个方面加强工作。
这两方面工作的表述,其实就是这个会议的关键词,也是这次会议的“点”。写稿时应该把这个“点”“拎出来”写导语、做标题。
试做标题如下:
切实提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肩题)
师范生培养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推动“优师计划”稳步前进(双行主题)
这个标题采用“肩题-主题”的形式,把会议内容具体化,把重要之点向读者介绍,使会议消息有了看点。
做出上面的“拎点题”,确实费点劲儿,但这种标题比起那种简单的“XXXXXXXX会议举行”好多了。这是“拎点”有术的结果。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