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宁夏讯(郭晋成 通讯员冰心)当贺兰山岩画的刻痕与现代研学课堂相结合,当西夏陵的文物通过VR技术活化展示,当鸣翠湖的“民族团结号”游船承载着各族青少年的欢声笑语穿行——银川文旅集团正积极运用“文旅融合+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深入人心。
打造沉浸场景 强化认同根基
银川文旅集团党委立足贺兰山岩画、西夏陵、滚钟口、鸣翠湖等核心资源,着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实体场景。
贺兰山岩画着力构建“展馆+长廊+广场”三维教育空间体系,以“岩画与文字关系探源展”为核心展示内容,在游览路线沿线布设岩画文化长廊,并将“山上人家”树屋改造为互动教育广场,推动民族交融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参观行程,实现教育场景由室内展馆向室外动线的有效拓展。
西夏陵紧扣“四个共同”主线,升级后的博物馆以“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为展陈脉络,陈列展示万余件文物,结合场景复原与VR/XR技术,全景式呈现西夏在“文化互鉴、经济协同”方面的历史进程。
鸣翠湖着力打造“七星示范带”,有机融入“银银”、“石榴仔”等民族团结主题IP,“民族团结号”主题船舶及宣传设施布局完善,形成“步步见宣传、处处显氛围”的宣传教育场景。
构建研学闭环 深化文化交融
建立“理论教学—实践创作—成果传播”全链条研学机制,依托非遗、科技、手工等课程,引导各族群众在实践中深化对“多元共生”理念的理解与认同。
贺兰山岩画设立专属研学教室,开发五谷杂粮粘贴画(岩画原型)、创意手编画等非遗体验课程,邀请民间工匠现场教学,使游客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文化共融”的认知。
西夏陵依托“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开设木活字印刷、模拟文物修复、夯土筑造等实践课程,并联合宁夏大学开展西夏学研究,有效推动“文化认知”向“文化践行”转化。
鸣翠湖面向青少年推出特色研学课程,组织“红领巾讲解员”实践打卡活动,成功获评“宁夏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有力夯实青少年“多元共生”理念根基。
创新体验形式 提升传播效能
西夏陵推出4D影片《西夏陵》、VR体验《神秘的西夏陵》、XR项目《地宫探秘—西夏寻踪》等沉浸式项目,建成“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传播矩阵,有效拓展西夏文化故事的线上传播渠道。
滚钟口“日出之约”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情怀、民族团结互助等正能量元素有机融入活动内容,以节日氛围生动传递“多元共生”理念。
鸣翠湖通过“巨型南瓜王国”、“荷花节”等活动,结合唐风市集、沉浸式演出、“硬荷好物”文创展销,国庆期间“巨型南瓜王国”主题活动,进入银川市自然景点推荐和好评推荐榜第1名,连续两日实现旅游接待人数破万人次,国庆期间营业收入与接待量创历史新高,实现双丰收,在休闲体验中拉近各民族距离。
强化多方联动 拓展传播半径
鸣翠湖联合刘三朵公司开发“银银”玩偶、非遗纹样丝巾等文创产品;与宁夏大学、师范学院合作开展“黄河文化与民族团结”课题研究;协同闽陕等地旅行社接待跨区域团队5万人次,有效扩大“多元共生”故事的传播覆盖面。
西夏陵联合宁夏大学主办西夏学国际论坛、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论坛,出版《神秘西夏的瑰宝遗珍—西夏博物馆》学术专著,显著提升“文化共融”理念的学术影响力。
新华书店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四送六进”、“书香银川 银川书香”系列活动,联合社区推进“双报到双报告”志愿服务机制,建成市委党校“薪火新华·红色经典”校园店,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深入社区、校园。
活化文创载体 凝聚情感认同
西夏陵着力深化西夏十二生肖、夏汉合璧姓氏等特色文化符号内涵,扎实推进考古盲盒、饰品、文具等800余款文创产品研发工作。相关产品销售额达600万元,成功荣获“第三届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博览会十大优秀文创产品人气奖”称号,入选“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化产品创作全过程,推动情感认同转化为群众身边可知可感的文化实践。
银川文旅集团党委聚焦沉浸式场景打造、闭环研学机制构建、科技体验创新及多方联动协同等重点任务,持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文旅发展全链条,着力将景区建设成为宣传教育主阵地。依托贺兰山、西夏陵、鸣翠湖等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文化根基,助力银川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积极贡献文旅力量。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