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至8日,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2024年全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部署了2025年重点任务。浙江、重庆、吉林、新疆等省(区、市)应急管理厅(局)和国家矿山安监局陕西局、甘肃省地震局、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作了交流发言。
理念先行 固本强基 创新创效
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
2024年,浙江省应急管理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部党委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为主线,紧盯“遏重大、降较大、提本质”,统筹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推进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持续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均超过15%,发生较大事故6起、同比减少7起,为历年最少,火灾死亡人数降幅超50%以上,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发展理念先行。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首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反复强调“隐患不排查、问题不整改就是事故”“排查不出来是失职,排查出来不整改就是渎职”,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坚定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一是最高规格强部署。省委创新设立安全生产领域最高奖项“安全发展鼎”,最高规格召开全省安全发展工作会议,省委书记、省长和省四套班子领导出席大会授奖,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持续释放安全发展责重如山的强烈信号。二是最细举措厘边界。全面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调整优化安委会和8个专业委员会组织架构,重新明确各专委会和43家单位安全监管职责。会同省委编办建立部门“三定”方案调整联动反馈机制,推动省级14个行业主管部门明确安全生产相关职责。坚持“宁可抓重、不可抓漏”,明确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校外培训机构等8个新业态新领域行业部门监管职责,厘清民用机场消防安全等职责交叉领域监管分工,切实消除监管盲区。三是最严要求抓问责。刚性落实《浙江省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认定规定》,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倒查规定》,细化梳理责任倒查27类具体情形,去年共追责问责144人,持续拧紧“隐患前追+事故后追”责任闭环链条。
二、持续强化治本攻坚,推动隐患动态清零。对标对表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八大行动”,细化制定工作方案,压茬推进落实。一是联合开展督查通报。全面打通“大办公厅+大安委办”工作专班,统一话语体系、统一规则体系、统一工作体系、统一责任体系,省市县一体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健全“多通报、多发督促函、多暗访”机制,会同省委省政府督查办联合下发52期提示单,开展9轮次全覆盖暗访检查,发现和交办2.5万个问题隐患,督促属地和部门逐项落实闭环整改。二是动态消除重大隐患。完善全覆盖检查标准体系,开发重大事故隐患视频案例库,开展标准宣贯培训2.2万余次、覆盖136万人次,切实提升发现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动态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隐患3.3万个。三是强化综合考核评价。省委省政府将安全生产纳入综合考核范围,每季度召开“创新改革开放”例会晾晒指标,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参照中央环保督察做法,省委巡视首次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监督,有力推动属地和行业部门履职尽责。
三、坚持眼睛向下再向下,不断夯实基层基础。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精神,持续深化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有效破解力量薄弱、能力不足等难题。一是融合建设站队。坚持“应消一体、站队一体、防消一体”,率先发布首个省级标准《乡镇(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建设与运行规范》,全省1364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建成应急消防管理站、配备工作人员1.38万人,新建或提质617支专职消防队、配强专职消防员0.84万人,辅助人员工作证、在编人员执法证、消防员证持证比率分别达100%、93%和82%。二是突出实战实效。切实发挥应急消防管理站“小安委办”“小防减救灾办”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协同参与应急管理和消防工作。强化数字赋能,开发“基层应急消防”应用,深度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整体嵌入“平安法治”模块,累计排查整改隐患521万个。发挥基层站队打早打小作用,参与各类火灾事故初期处置,推动火灾事故亡人数大幅下降,真正实现“体系上去、事故下来”。三是推广逃生自救。全省联动推进“开工第一课”“开学第一课”等应知应会安全教育活动,覆盖企业员工、教职工和学生6800余万人次,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人人能自救、个个会逃生”的浓厚氛围。
四、深化推进改革创新,增值服务企业群众。深化安全生产领域“一件事”系列改革,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安全感。一是聚焦政策赋能。抢抓“两新”政策实施契机,大力推进化工老旧装置更新改造,通过国债支持18个用能类和石化化工技改类项目,总投资26.85亿元、争取补助3.3亿元;争取国债支持投入资金约13亿元,更新老旧电梯8894台,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二是聚焦监管提效。推进危化品建设项目安全风险防控“一件事”改革,实现准入、验收、管控“全链条管理”,组织13个国内首次工艺安全论证,评估项目185个、不予立项26个,有效防范源头风险。统筹推进印染食品、船舶修造、房屋市政工程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化有限空间“一件事”改革,有效遏制事故发生。三是聚焦服务提质。持续深化电气焊“加芯赋码”改革,推动企业用工需求和电焊工精准匹配。扎实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共建成集中充停场所38万余处和充电端口508万余个,全省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同比下降30%。
统防救强“管” 数字化促“智”
创新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
重庆集大城市、大山区、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各类事故灾害多发、频发、易发。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王祥喜部长去年汛期对我市工作提出的要求和调研重庆时的工作部署,立足“全灾种、大安全”改革方向,促进应急管理“统、防、救”能力全面提升。去年,我市成功应对2008年以来最强特大暴雨、历史最长持续42天连晴特重高温过程,全市紧急避险转移人口同比上升53%,因灾亡人同比下降44%,未发生群死群伤事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连续49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
一、以“统”强管,守正创新构建多跨协同责任体系。机构改革以来,我市着力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管理”职责定位,系统性构建防减救灾目标、工作、政策和评价“四大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成果。一是党政各级主动担当强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高位推动,关键时刻坐镇指挥、全程调度。市级部门主动担当,防治部门力抓人防、物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应急管理部门统防统救力抓应急指挥救援体系建设。区县基层全力应对,排查风险、避险转移、救早打小,分层包保直抵末梢,呈现出全域主动履职良好氛围。二是“一委四指”统分结合保运转。平时“一委”强统筹,急时“四指”抓应对,应急管理主“统、救”,气象水文主“测”,水利、规资、林业、住建等主“防”,创新迭代“统防救”全链条16类、45项工作机制,确保多跨协同、高效运转。三是评估考核补短强弱促提升。探索出台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防汛抗旱调查评估暂行办法,针对“7·8”特大暴雨灾害开展全链条深度复盘,并组织区县、部门对6起地质灾害、2起较大森林火灾、1起水库漫坝险情开展复盘评估,促改推优、总结固制。持续健全安全风险有奖举报制度,兑现奖励207.6万元。创新建立“揭榜破题”机制,鼓励区县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先行先试,发布榜单9项,揭榜区县、单位276个次,形成思路措施52条,有效推动重点难点问题攻坚突破。
二、以“防”增效,固本强基抓实减灾止损关键措施。坚持以防为主、阵地前移,依托“一委四指”平台,抓实“基建—风控—预警—转移”关键环节,强化临灾、灾中指挥调度,着力减灾止损。一是项目化推进固本强基。持续实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整合288.5亿元资金,统筹实施防减救灾“固本强基三年行动”,编制《重庆市应急能力提升重大项目储备清单(2023—2027年)》,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二是体系化落实管控风险。充分利用风险普查成果,拓展构建41类、3.8万个风险隐患点位数据库,清单化落实部门闭环管控责任。明确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洪涝风险点管控责任人,系统构建地质灾害500余名工程师、1.5万名网格员、9千余名地防员“点线面”一体化风险管控责任体系,加快构建“空天地立体化+人防物防技防平面化”复合型森林防灭火网。三是递进式强化会商预警。严格阶段会商制度和临灾调度规程,创新分段分级分层分类递进式预警响应机制,迭代“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智能预警系统,全年发布响应指令35.4万条、覆盖责任人2025.9万人次,落实“有叫必应、有令必行”。四是全覆盖抓实避险转移。新增2.53万个农村山区临时避难场所,实现“村村全覆盖、数据全上图”。建立“政府主导、基层组织、群众参与”避险转移工作体系,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基层组织“十户联防”,群测群防“有奖举报”。成功预警和处置地质灾害37起,有效避免869人因灾伤亡,奖励18人、7个单位,17起成功避险案例获部通报表扬。五是系统化提升调度效率。防汛关键期实行应急响应“降标提级”,培训应急“指挥官”,提升指挥调度效能。创新灾害应对统计制度,规范化、系统化加强应对过程的统筹督导。
三、以“救”兜底,数字赋能提升综合高效实战实力。建强应急体系,加快数字赋能,迭代闭环“智”理,提升综合实力。一是梯次构建“一专多能”力量体系。市政府印发《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持续构建“1+13+42+N”(1支市专业救援总队、13支行业救援队伍、42支区县队伍、N支社会应急力量)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国家机动队首年投入实战战绩突出,新建通信保障队伍提升“三断”情况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争取各级资金近20亿元,增加基层装备2.7万台(套),6架救援直升机分片区常态驻防,在巫山常设三峡危岩地灾应急救援一线指挥部,实现全市域内“航空1小时—地面30分钟—群防员10分钟”快速到达能力。二是着力健全“大综合”预案体系。率先出台《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制定《重庆市突发灾害事故应急抢险救援费用市级补偿支出标准》。承办全国专业救援队伍“一专多能”现场会,协同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建立联动机制。三是持续完善“大救灾”协同机制。完成市—区县—镇街三级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落实趋势预判、资金预拨、物资预置、力量前置。构建多元联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改革“应急+粮储”储备调拨机制,携手红十字会强化政社协同保障。制定《重庆市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协同各部门共担“大救灾”责任。四是加快形成“大应急”智管能力。加快推进“数字应急”建设,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贯穿于“纵横、防救、平急”各个维度和环节,着力实现市域安全“可感、可视、可统、可防、可救”,促进应急管理模式由传统治理向现代“智”理转变。“自然灾害防减救”综合应用于汛期上线试用并取得初步成效。
聚焦“五有目标” 建强“四大体系”
全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 吉林省应急管理厅
吉林是国家重点林业大省,森林覆盖率45%,春秋两季高火险天数多。境内有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和绥芬河五大水系,汛期防洪压力大。处在多条断裂带上,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域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389处。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是基本省情。为有效应对各类灾害,吉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聚焦有机构、有机制、有队伍、有保障、有能力“五有目标”,建强组织管理、风险防控、指挥救援、支撑保障“四大体系”,扎实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一、坚持全盘发力、终端见效,建强组织管理体系。省委、省政府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在2020年就出台《关于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整合各方资源力量,采取独立或者加挂的方式组建乡镇(街道)应急办,明确3—5名应急人员配备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43个省级试点单位,配套制定方案模板,明确“干什么、怎么干”。2024年又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推动970个乡镇(街道)全部独立设置应急办,配备人员3767人,其中专职人员2474人,占65.7%,行政编制1219人。落实防汛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五包”机制,明确森林草原防火包人、包地块、包山头“三包”责任,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担。以“网格覆盖、建强纽结”为支撑,点线面结合,设立应急网格54063个,配备网格员82150人,有效解决了“胳膊长、腿短”的问题。建立乡镇(街道)、应急办、村(社区)、网格四张“责任清单”,照单履职、照单管理、照单追责。
二、坚持源头治理、群策群力,建强风险防控体系。树牢“防胜于救”理念,将防汛抗旱应急监测和决策支持系统连通到乡,让基层提早知道什么时候下雨、下多大雨,打出“提前量”、留足“准备期”。建立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防汛隐患排查机制,联动开展汛前集中查、汛中动态查、汛后复盘查。出台巡堤查险奖励补贴办法,参与巡堤查险的村民每天补贴100元,发现重大隐患最高奖励3000元,用好人民战争“法宝”。在全国率先开展森林火险自动监测站布设和试点工作,精准预警预判,为基层提供科学数据。制定森林防火隐患排查等7项机制,采取“四不两直”“夜查+回马枪”等方式开展暗查暗访,查漏点、解难点、通堵点。充分发挥1.5万名森林防火巡护员、检查员和瞭望员“三员”作用,扣紧“防、备、救”工作链条。推动安全宣传“五进”,分行业、分岗位开展“同上一堂科普大课”系列直播活动7场,累计观看4500余万人次。
三、坚持上下贯通、一体应对,建强指挥救援体系。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用工作的确定性应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省政府组建覆盖到县的应急指挥体系,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阶段措施,组织市县两级编制“一页纸”应急响应流程图1466张,实现应急响应流程简明化。组织1742个山洪灾害村开展转移避险演练,让群众知道何时转、谁来转、往哪转。组织重点林区周边村屯开展火灾扑救演练,防止“小火变大火、小灾成大灾”。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探索开展专业救援力量和社会应急力量联勤联战联训,已与省交通厅建立了应急救援车辆免费通行政策。组建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1197支,村(社区)应急救援分队11026支,并配备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抗洪抢险等装备,不断提高基层应急救援能力。
四、坚持服务实战、科技赋能,建强支撑保障体系。注重向信息化、大数据要战斗力,积极推进370MHz窄带通信网固定站、移动站建设,为重点山洪村及相关市县乡配备1637部卫星通信设备,在长春、吉林两市组建无线超短波通信自组网,有效破解“三断”极端条件下“信息孤岛”问题。建成“一键直达”系统,通过与吉安码、吉汛通等平台嵌入融合,实现部署要求、预警预报、叫应跟踪等信息一键传达到乡村两级。在吉林、通化、白山、延边等市(州)自然灾害高发村建设432套应急叫应终端,全面构建平战结合的应急通信网络。指导建立乡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中心925个,村(社区)储备库(站)9925个,科学优化储备品种、规模、结构,补齐补足关键品类物资短板。制定市级600万元,一类县300万元、二类县200万元、三类县100万元的防汛物资储备标准,按照适地适灾原则采购并前置到乡村等防御一线。
在应急管理部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加强,2024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0.5%和32.8%,实现了防汛“群众无伤亡、堤防无决口、水库无垮坝、通讯无中断”的目标,连续4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坚持系统思维 筑牢安全根基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厅
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但同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2024年,全区应急管理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围绕“高效统筹、防范在先、科学救援、夯实基础”,切实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5年来,全区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58.4%、56.4%和49.9%,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提供了坚实安全保障。
一、坚持高位推动,凝聚“统”的共识。一是强化统一领导的组织保障。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马兴瑞书记多次专题召开党委常委会,第一时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谋划顶层设计、全面系统部署。艾尔肯·吐尼亚孜主席指导建立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将“城乡抗震安居工程”纳入自治区十件民生实事,亲自抓、亲自督。两位党政主要领导以上率下、示范带动,玉苏甫江·麦麦提常委、副主席亲自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二是完善统分结合的责任体系。整合设立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出台议事协调机构工作规则、自然灾害防治责任规定,围绕自然灾害预防、救援、恢复全过程,明确57家部门单位137项职责,有效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实现统的主动、分的恰当,统出权威、分出高效。三是搭建统一高效的指挥枢纽。立足全域风险前端感知、智能分析研判、及时预警响应、科学指挥救援的功能需求,投入资金2.18亿元,加快推进应急指挥部建设,采用“一级建设、多级使用”模式,打破信息孤岛、整合数据资源,积极构建上下贯通、一体应对的大安全、大应急指挥中枢。自治区应急指挥部力争今年底投入运行,2027年底初步建成区—地—县三级应急指挥部体系。
二、坚持关口前移,织密“防”的网络。一是精准化风险普查摸清灾害底数。投入2.7亿元高标准完成风险普查任务,围绕灾害种类频次、区域人口密度、承灾体敏感性、救援资源配置等方面,汇聚1156万条空间位置和灾害属性信息,率先建成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评估39个高风险、66个高隐患区域,逐个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引导人口、设施、产业向更安全区域集中。二是精细化工程治理防御大震巨灾。新疆乌什县“1·23”7.1级地震,震级大、伤亡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区自2004年起持续实施抗震安居工程,累计建成农村安居房500多万套,基本实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经受此次强震考验,灾区抗震安居房无一倒塌,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也启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以防为主,才能增加我们对抗突发重大灾害的底气,更加有力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三是精确化预警响应防范灾害威胁。部署开展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三年行动,加快补齐监测覆盖不全、数据共享不畅、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发布不准、基层基础薄弱等五个方面的短板弱项。去年9月,首次搭建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平台,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发布橙色以上预警提示信息182万条,成功率达90%以上。9月11日,在应对和田地区民丰县因极端强降雨导致溃坝时,及时预警提示、落实响应措施,迅速组织危险区域2269名群众全员紧急转移,成功实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
三、坚持实战锤炼,提升“救”的能力。一是早准备。建立航空应急联动机制,重大以上事故灾害发生后,确保2.5小时内快速投送队伍、装备。建成南北疆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切实发挥就近调配、快速出动、高效救援功能。在基础薄弱的11个地州28个县市前置32.5万件区级物资,布局设立1291个乡、村物资储备点,为抢大险、救大灾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勤演练。指导各地各领域模拟最复杂情况和最不利险情,突出“三断”条件下应急救援的重点难点,组织开展各类实战演练15万余次,提高了基层先期应急处置的能力水平。在部里指导下,圆满完成“应急天山·2024”抗震救灾实战化综合演练,检验了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运行效能,磨砺了各类应急力量综合救援实战能力。三是快救援。去年年初,新疆阿勒泰地区暴雪导致多名群众被困,自治区立即部署、展开救援,30小时内清除80公里山区路段积雪,全力打通生命通道。协调新疆军区出动两架运输直升机前往灾区,运送生活急需用品、转运被困群众,以实战检验了统一指挥、快速反应、上下联动的工作成效。
四、坚持固本强基,筑牢“实”的底板。一是建强基层应急队伍。制定印发《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力量建设工作方案》,为基层增配编制87个,地、县两级领导班子新增专业干部64人,利用3年时间公开招录专业毕业生500名。依托高校专业资源优势,推进实施实战大练兵,全覆盖、多轮次培训干部7.1万余人次。通过增编扩员、专业赋能两条路径,有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二是加快国债项目建设。抢抓国家支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的窗口机遇,用好用足国债项目资金9.81亿元,在多灾易灾的12个地(州、市)配备中型无人机和救援平台,为700支应急救援队伍配备装备设施2.9万余台。去年12月底中央资金已全部支付完毕。三是深化专家帮扶指导。结合区域发展趋势、灾害形势、问题短板,邀请气象、地震、洪涝等领域国家级专家,对灾害风险突出、问题隐患集中的重点地州开展帮扶指导,“一地一策”提出整改提升意见建议,帮助排查治理风险隐患、帮带提升基层减灾能力、帮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坚决落实“八条硬措施” 全力防范重特大事故
为地方矿山安全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 国家矿山安监局陕西局
陕西省矿山企业数量多、灾害重、安全生产压力较大。2024年,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各项工作部署,以矿山安全“八条硬措施”硬落实为主线,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全年发生矿山生产安全事故起数、遇难人数分别同比下降55.6%和74.2%,实现历史性最好成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不折不扣履行国家监察责任。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要件”抓落实,逐条逐项制定146条贯彻落实措施并强力推进。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意见258项,坚决推动落实到基层一线、岗位末梢。二是持续提升监察质效,创新开展矿山安全巡察,制发矿山安全生产巡察办法,对延安、渭南等5个重点产煤市提出巡察建议清单,有效促进了地方政府领导包保、属地监管责任的落实。创新开展矿井“生产班”常态化暗查暗访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C类高风险煤矿及不放心非煤矿山,全面加强现场管理、施工管控责任落实。创新成立专门执法处室开展举报核查、远程巡查,在陕西矿山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常态化开展远程监察113矿次,查处重大隐患30条,发送警示提醒函3105份。三是提升监察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全年督查检查市、县级人民政府174次,查出问题1341条,提出建议723条;监察煤矿企业1282矿次,查处隐患22858条(其中重大隐患252条);抽查非煤矿山303矿次,发现重大隐患297条。责令停止使用不安全设备设施等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二、坚持关口前移,推动矿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一是强化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开展隐蔽致灾因素专项监察438矿次,完成灾害严重矿井现场督导核查81处,审查普查报告324处,推倒重来50处。对14处新鉴定为高瓦斯、冲击地压矿井“戴帽”管理,对52处采掘接续紧张矿井采取限产措施。二是督促矿山企业及上级公司常态化开展隐患自查自改,全省矿山共自查发现隐患27560条,已整改26143条,对落实差的通报、约谈,倒逼企业实现自查自改“严于、高于、强于”监管监察部门。三是充分发挥陕西矿山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作用,实现24小时专人值机研判、应急处置,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年累计有效处置报警20余万次,化解重大险情21次,紧急撤离3927人。
三、保持高压态势,重拳出击“打非治违”。一是严厉打击北关、兴隆等煤矿隐瞒采掘工作面行为,综合采取警示约谈、责令停产整改等方式,倒逼煤矿主体责任落实;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造假等重大违法行为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组织14支暗查暗访小分队开展突击检查,对不放心矿井暗查暗访96矿次;比照事故调查处置甲烷高值超限等突发事件14起。二是构建部门联合打击瞒报事故全链条工作机制,完成6起瞒报事故的批复结案,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5人,将17家单位纳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接办举报197件,兑现奖励520万元,全力打好安全生产举报、行刑衔接、联合惩戒组合拳,构建“不敢瞒、瞒不住”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查企督政,当好矿山安全“吹哨人”。一是每月向省政府“点名道姓”专报联系包保、监管执法等情况,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肯定。每周将问题隐患函告地方政府及上级公司督促履职尽责。二是对107个涉矿市、县(区)开展督政,强力推进“三个一批”(淘汰退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实施,引导推动4处煤矿、19座非煤地下矿山、33座非煤露天矿山关闭退出。三是推动解决驻矿监督员配备不足等问题,督促新增煤矿安全监管人员259名,配齐驻矿监督员1042名。
五、强化安全基础,大力提升矿山安全保障水平。一是推动全省矿山企业2万余路工业视频接入我局综合信息系统,基本实现“无视频监控不作业”。二是督促全省建成智能化矿井108处、采掘工作面166个,标准化煤矿251处。引导煤矿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采取超前治理等手段减弱灾害影响,全面提升矿山安全保障水平。三是制定煤矿31项基础性工作并督促落实,基本淘汰斜井卡轨人车、“单绳缠绕式”提升罐笼等设备设施,全力推进定向长钻孔水力压裂、万兆工业环网等先进技术和装备应用。
六、开展帮扶指导,坚持监察执法与指导服务相结合。一是制定在监察执法中不予、减轻、从轻处罚的执行说明,灵活把握执法尺度,全年监察发现隐患中有7410条及时整改未予处罚,坚持过罚相当、以理服人、热情服务。二是改进监察执法方式,严格落实“监察一矿去一次、一次管一年”原则性要求,远程开展文书制作等工作,严控在企时限和陪检人数。建立“一体化”联动机制,会同上级及监管部门开展269矿次联合执法,切实减少入企检查频次,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帮扶力度,全年对灾害严重煤矿开展44矿次帮扶式“回头看”专项监察,指导企业整改隐患2308条,推动6处煤矿建成地面瓦斯抽放系统、1处煤矿厚煤层开采留设小煤柱支护工艺改革取得成功;聘请国家级专家7人对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开展专家会诊,整改消除重大隐患16条,提出建议125条;对全省尾矿库开展帮扶监察123座次,指导大潘头沟等尾矿库发现重大隐患118条,提出建议436条。上述监察发现隐患均只帮扶指导、不予处罚。
发挥专业优势 服务抗震救灾
凝心聚力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守夜人”
■ 甘肃省地震局
甘肃省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受灾群众安危冷暖,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李强总理、张国清副总理亲赴灾区检查指导,王祥喜部长深入一线指导工作,王昆局长带领工作组驻守现场,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甘肃省地震局举全局之力投入应对处置,夜以继日履行职责使命,充分发挥专业“尖刀”、部门“感知”和基层“前哨”作用,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专业技术服务。
一、锚定参谋助手定位,我们即召即战、奋勇前行。一是迅即发挥部门“感知”和基层“前哨”作用获取灾情。震后30分钟应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产出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图及灾情评估报告,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辅助决策建议,为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抢修抢通划定“重点区域”。立即启动基层灾情速报网,分片包区了解核对人员伤亡情况并及时上报动态灾情数据,为启动和提升国家层面应急响应等级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及时确定灾区范围和地震烈度。组织地震系统160余名技术人员在现场连续奋战,深入震区5个市州、13个县区、99个乡镇的668个调查点开展烈度调查,按照规范要求在震后第三天完成地震烈度图编制,并及时向社会发布,为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准确把握震后趋势。迅速开展应急流动地震观测,加派人员、加密设备,使震区地震监测能力由1.5级提升到0.5级。强化监测台网运行保障,密切监视后续震情发展和余震活动。持续加密会商研判,准确把握震后趋势,研判结果有效服务了抢险救灾和过渡性安置。四是有效开展舆情监测与科普宣传。协同主流媒体持续发布权威消息,借助网络平台发布重要消息,累计受众近5000万人次,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监测引导舆情。组织大批专家深入灾区安置点开展多轮次科普宣传,发放科普资料2万多份,并增设地震预警终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极大消除了群众恐慌心理,助力稳定灾区生产生活秩序。
二、发挥行业科技优势,我们驰而不息、笃定前行。一是精心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及时组织开展地震科学考察,精准确定灾区恢复重建地震动参数和发震断层具体位置,联合省级住建、自然资源部门印发文件,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合理避让活动断层并强化全过程监管,切实提高重建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二是定向增强灾区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推动积石山县区域地震活动构造环境探查和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项目纳入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并督导在年内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在积石山县域加密安装地震预警报警终端,拓宽预警信息服务覆盖面;精细化查明积石山县区域地震构造情况,增建地球物理和测震站点,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三是把地震安全技术服务融入重建全过程。驻点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活动断层避让选址、农居抗震技术服务、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等地震安全保障服务,通过“理论讲解+技能实操”的方式,为200余名当地乡村建筑工匠开展农居抗震实用技术培训,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防灾在前、安全前置。四是推动加强全省农居抗震安全建设。针对积石山6.2级地震暴露出的问题,结合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推动在省级层面印发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住房抗震安全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全面巩固甘肃省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目标,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
三、扛起应急工作责任,我们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一是主动作为,加强协同应对。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甘肃省委省政府凝聚防震减灾工作合力,高位推动甘肃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2024年,中国地震局领导班子多次赴甘肃调研指导防震减灾工作,省委省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批示45次。甘肃省地震局常态化向省委省政府报告重要震情趋势、重点危险区情况,加强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交流协作、情况通报,压实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责任,确保防震减灾工作部署落地见效。二是强化防范,做好应急准备。始终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一日不防”理念,狠抓各级防震减灾工作责任落实,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和应对流程,组织参与“应急使命·2022”“陇原砺剑·2023”等各类抗震救灾应急演习,组建覆盖至村级的灾情速报网,完善西北区域、行业协作联动机制,打造全省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一盘棋”,确保震时应急处置高效有序。三是加强监测,推广预警服务。突出抓大震、抓异常、抓短临,全力推进增发国债巨灾防范工程实施,建立地震预报业务创新工作机制,深化专群结合、群测群防新模式,坚持高频次、滚动式震情会商,全面打通“最后一公里”地震预警服务,确保监测预警技术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四是夯实基础,抓实震灾风险防范。狠抓重点地区灾害损失预评估工作,为市县党委政府提供针对性防范建议,开展大震震源探查,加快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运用,依职责做好甘肃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民生工程地震灾害避险范围确认,强化新搬迁住房抗震设防要求全过程监管,确保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工作扎实牢靠。
守正创新 系统治理
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消防安全韧性
■ 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
202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上海时提出“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去年以来,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按照部党委、局党委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消防安全责任落实、风险防控、应急准备、科技赋能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持续提升城市消防安全韧性,全力应对灾害事故“任性”,实现火灾“四项指数”同比下降,亡人数下降3成,高效处置8.76万起警情事故,以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实际行动,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两个维护”。
一、坚持责任驱动,汇聚消防治理协同力。在市应急局紧密协同支持下,依托安委会、消专委平台,推动各方履职尽责。一是党政统揽顶层设计。提请将消防安全常态纳入市委、市政府季度点评、政务督查内容,为全市党政领导安排“防范化解超大城市消防安全风险”专题授课。提请市政府修订《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消防安全工作的意见》,出台《火灾事故调查处理暂行办法》,编制《农村自建房消防管理要求》等12部地方标准。二是跨前促成部门联动。指导加强条线风险研判、开展专项督导整治、组织行业系统培训,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00家养老机构消防标准化管理全部达标。主动参与餐饮、商超等22个业态“一业一证”改革试点,以消防便民利企举措服务营商环境优化。三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消防事项纳入市委“多格合一”、街镇行政事项清单、居村“社区云”平台,牵头化解住宅小区“堵塞疏散通道”高频事项,联合市委党建办组织4万名基层骨干开展消防专题培训。
二、坚持问题导向,提升突出风险防范力。开展消防风险专项调研,全面辨识评估城市火灾风险的关键要素、强度分布和演化态势,针对性落实传统和新兴领域防范措施。一是持续“抓大”。针对“高低大化”等高危敏感场所,推动落实消防标准化管理和常态化评价机制,及时排查消除重大火灾隐患。二是着力“控小”。针对老旧小区、农村自建房、九小场所,强力推进“拆窗破网”和违规住人、搭建、用火、施工等“四违问题”整治,加大对老年人、外来务工等特定群体宣传提示,全市居民住宅、九小场所火灾同比下降12.7%,亡人数同比下降36.5%。三是全链“治难”。针对电动自行车、厂房仓库等“老大难”问题,协同抓好“一件事、全链条”综合治理。2024年,电动自行车火灾下降近5成,亡人数下降71.5%。四是靠前“防新”。针对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风险,先行联合头部企业、行业协会,开展火灾防控技术策略研究,健全完善消防管理制度,努力将问题治理在前端、风险化解在萌芽。
三、坚持提质增效,强化事故灾害抵御力。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一切向实战打赢聚焦用力。一是抓执勤训练改革。大力推行机关基层一体化训练、清单化达标式积分制训练、特勤轮值轮训,组织两级全勤指挥部和全市攻坚力量开展基地化轮训,常态开展真烟真火、实景实训,突出抓好血性胆气培育和作战行动安全。组建高层、地下、大型综合体、石化、新能源汽车、沉井式机械车库等6个灭火救援课题攻关组,探索构建专业化、研究型战训新模式。二是抓力量体系升级。依托政府重大工程和实事项目,年内新建4个标准站、10个小型站和150个社区微型消防站,全市纳入指挥调度体系站点达619个,抓紧抓实防消联勤,一体推进灭火救援、防火巡查、消防宣传、为民服务“四队合一”建设,有效缓解28个高警情站点压力(年均接警800起以上),加快形成“城区5分钟、郊区10分钟”灭火救援响应圈。相较2023年,国家队平均到场时间缩减1分6秒;火警平均控制和到场疏散人员时间缩减1分23秒;专职队、微站先期处置率达46.74%。三是抓指挥效能提升。制定《总(支)队机关坐班值守管理规定》,明确作战指挥长、调度指挥长、调度指挥员、防火值班员“四人小组”全天候坐班跟警,安排全市109名指挥骨干按居住地划片备勤响应。按照“预知、预调、预动”要求,第一时间调派特勤攻坚和战勤保障力量以及大跨距、远程供液等特种装备到场攻坚克难。
四、坚持科技赋能,催生消防新质战斗力。发挥上海科技、人才、场景等创新资源优势,深化与上海消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强化人才联教联训、课题联合攻关,加大前沿技术应用。一是立足于防,在全市3万平米以上商业综合体、一类高层公共建筑部署消防物联网建设,分类分级拓展联网范围,辅助提升重点单位远程监测和自主防范水平。依托“随申办政务云”系统,在全市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推广应用“消防排查信息平台”,并接入防消联勤系统,构建“建筑+单位”基础信息库,健全“发现+处置”闭环督改机制,实现“日常+专项”可持续治理。目前,“排查平台”已上账“三类场所”和厂房仓库建筑信息19.55万条,录入排查信息25.72万条,完成闭环整改13.26万条。二是立足于救,研发“透明战场”消防救援指挥平台,接入防汛防台、危化品运输等10余个平台近18亿条数据,开展高风险场所基础数据普查上图,实现到场力量、水源、社区人口等作战要素“一张图”展示。在全市布点无人机174架、机巢17个,实现“接警同步起飞、自动巡航到场、画面提前回传”,并在实战中发挥射点指引、态势感知和辅助指挥作用。将消防信号覆盖纳入高层、地下等新建工程通信技术标准,试点“消火栓随申码”数字场景应用,实现建、管、用闭环管理。三是立足于管,搭建火焰蓝党建云平台,打造一键式“温暖红门”服务程序,布设“绿色上网”营区智能Wi-Fi,升级用好队伍“一网统管”信息系统,年均预警处置潜在风险近2000个,助力拓展队伍管理教育成效。
贯彻训词精神 提高专业能力
全面做好打大仗硬仗的各项准备
■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云南接三国邻四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指引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作为西南方向机动救援攻坚力量,坚决贯彻部党委、局党委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一步一动抓落实,有力完成玉溪江川、昆明安宁和增援重庆北碚、四川雅江森林火灾扑救,以及大理漾濞地震救援、哀牢山失联人员搜救、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等重大任务,有效检验了转制以来队伍全面建设成果。目前,总队代管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并负责筹建广西、贵州机动队伍,加之国债项目装备陆续到位,总队正处于“兵多装强”的最好发展机遇期。如何紧跟上级思路和步伐,聚焦“国家队、专业队、突击队、战斗队”职能定位,全面做好打大仗硬仗的各项准备,一直是我们思考研究的大事要事。
一、思想上努力做到“头脑清醒、研判精准”。建队为什么,强队干什么,答案在常学常新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中,也在队伍履行使命的生动实践中。转制六年多,总队成功遂行339起救援任务,不少是大仗硬仗甚至险仗恶仗,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过去不代表将来,打赢并不是完胜。特别是对标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对照部、局党委首长期待要求,对比兄弟单位发展进步,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在防抗救相结合上还缺整体谋划,在政治、救援、安全、社会效果相统一上还缺系统研究,在战备意识、作战能力、战斗精神相促进上还缺配套招法。这些既是薄弱点,也是发力点。我们将牢牢把握“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全年抗震”特点,充分评估极端天气可能影响,紧盯春节、两会等紧要期敏感期,密切配合省应急厅积极参与全省大防火活动,结合云南社情民情主动出击,进山入林设卡检查,着力推动解决火源管控力度不够、人民防线筑得不牢等突出问题,切实为地方党委政府分忧,真正发挥好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作用。
二、指挥上努力做到“全程专业、联合高效”。国家局党委成立一年多来,强力推进整合落编、合署办公,给全队伍引领新作风、新担当、新节奏,特别是在人合、事合、力合、心合上为各级消防救援、森林消防队伍的协同作了很好示范。在任务指挥方面,我们注重融会贯通,持续把握好三点:一是对上下“一条线”。升级指挥信息系统,从部、局到总队、支队,再到基层大中队,直至任务一线,突出强调内部垂直指挥,确保政令绝对畅通。二是跟地方“一盘棋”。服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用好“联指、联防、联训、联战、联保”机制,优化与应急、林草、地震、气象等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坚持参加森防指联合值班,积极参与地方联合指挥,确保专业人干专业事。三是与城消“一家人”。认真落实两支队伍协同响应、统一力量调派、共训共练共演、规范信息报送等工作,共同遂行任务期间坚持统一指挥、专业指挥,确保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最大合力。
三、能力上努力做到“血性灌注、科技赋能”。对于队伍转制后保持血性和战斗力,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对于队伍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科技赋能水平,部、局主要领导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理解,救援能力是根本,血性胆气是传统,科技装备是倍增器,这也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通过实施国债项目,一些基层的高科技装备已经“富裕”到了器材库、车库不够用的地步,各级更没有打不好火、完成不好任务的理由了。下步,我们的想法是:以大练兵活动、“火焰蓝”比武、遂行任务能力评估、首长机关带实兵野外驻训、综合救援联合演练等为抓手,指挥员重点培养大局观念、提高指挥能力、练好智能,战斗员重点培养协作意识、熟练装备操作、练精技能,全员培养血性胆气、强化安全避险本领、练强体能,在巩固“山里通、铁脚板、活地图”老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不断提升队伍核心救援能力。
四、布防上努力做到“快速机动、集团作战”。充分发挥队伍垂直管理、集中驻防、快速机动、集团作战等优势,着力打造国家急难险重灾害事故救援的攻坚力量。这既是定位、也是挑战、更是机遇,对机动队伍兵力部署、调派、投送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总队已派262人在云贵两省3处地域靠前驻防,下步还将派215人进驻善洲林场、玉龙雪山等5处重点火险区。我们抓靠前驻防,重点有三条:一个是明确驻防点15人以下的由大队级干部带队、16人以上的由支队级干部带队,确保兵力、装备前置的同时指挥也前置。另一个是规范动中抓建,让教育随着车轮转、管理跟着任务走,努力实现驻防点建设能自抓、工作能自转、任务能自担、矛盾能自解、安全能自保。再一个是加强人文关怀,关心解决驻防指战员实际困难,定期轮换、搞好慰问、做细思想工作,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