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短当家,叫好哇哇!”
文/ 刘国昌
近日与几位老编辑雅聚,聊及稿情时,一位说:“我编稿子喜欢短稿,我常对一些作者讲,三短当家,叫好哇哇!”
这位老编辑所说的“三短”是哪“三短”呢?原来指的是句短、段短和文短。
对这位老编辑所言,笔者深有同感。
一、倡“短”先刹“长”。
时下一些媒体上的“三长”现象太严重了!
先看“长句”:
XX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h生态化”要求,立足县域自然优势条件,以特色基地建设为引领,以科技推广为先导,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特色林果产业呈现出持续、良好、协调发展态势。
近年来,XX县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按照“强龙头、建基地、聚集群、育品牌、拓市场”的思路,写好辣文章,做强辣产业,坚持全产业链谋篇布局、全方位精准推进、全要素强化保障,努力构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为一体的辣椒发展格局,精心打造万亩辣椒农业标准化基地。
以上两段文字的句子长不长?够长的了!且“一逗到底”,让人读着喘不过气来。
再看“长段”:
在这里不宜把那些长段文字引录,但大家都有感受,那大段大段的文字,说了好几个意思,让人读着费劲儿。
其实把段落划短,一小段讲一个意思,人们倒是能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看着也畅快。
三看“长文”:
动辄五六千子的稿子时下不少,在版面上一放黑乎乎的一片,能有多少人看呢?
有些题材可以写成长篇,但就新闻纸而言,一般都是以“短稿”为主。一块版面上最好有十二三条长短不一的稿子为好。这样给读者一个选择的余地,这个不看可以看那个。如果大稿子、长稿子充斥版面,那读者就很快“翻篇拜拜”了。
二、“三短”是可以做到的。
时下为网络时代,行文“三短”是大势所趋。
可喜的是,已有不少人捷足先登,成为“写短”的能手。
从新闻界来看,“码字工匠老詹”是一位成绩佼佼者。你看他写的那些文章,短句、短段,文字简洁,不拖泥带水,令人爱看。
请看他写的文字:
人为何热爱?
有时是不需要理由的。
就像老詹热爱写作,
爱就爱了,原因不明。
是的,写作是需要天赋的。
然而,老詹并无写作天赋。小时候作文,太笨拙。没有一点灵气。
文如其人,确实。
短句、短段,写得不错吧,读起来爽快!看来,“三短”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你自己努力。
由此还得到一个启发:句子是段落的组成部分,句子短了段落也就跟着短了下来。如果像上面所写的长句子那样,段落怎么能不膨胀起来呢?
三、如何做到“三短”?
1.炼字炼句。
文字这东西怪得很,你只认识它还不够,到用的时候还要反复锤炼才行。像鲁迅、巴金、老舍这些文学大家,在文字上都是经过一番锤炼的。
从新闻界看,那些出色的记者编辑,哪一个没经过文字的锤炼?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对文字“抠得细”是出了名的。笔者曾写了一篇评论,经评论部领导修改审定后送夜班备用。李庄值班时看到此稿不是简单地让编辑拼版,而是在小样上仔细斟酌,精雕细刻。
后来我看到这小样,有几处文字上的改动。经他老人家修改、润色,文气更足了,文字也更精炼了。
为此事我曾向李庄老师表示感谢并请教,他说,文字在磨。磨就是炼字炼句。炼字炼句的途径途之一就是多读书。不要以为这是老生常谈,读书多了对文字的感觉就多。感觉多了,写起文字来就会自觉地去“抠”、去“捋”。
2.磨练写“短”功夫。
一位资深记者曾说,写长容易写短难。
这话有一定道理。长稿容量大、放得开;短稿篇幅小,受限多。然从需求来说,短稿大受欢迎。因此,作为记者要多在写“短”上下功夫。
写短稿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据实而写,话题集中,文字简洁,这是“写短”的3个基本要素。
据实而写,就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事实本来面貌来写,杜绝那些“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话题集中,就要一篇稿子谈一个话题,避免忽东忽西,枝节横生,浪费笔墨。
文字简洁,就要字字珠玑,句句实在。可写可不写的话不写,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
做到了以上3点,写“短”就不成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短了会不会“单薄”?
是否“单薄”,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写的是否深刻。深而短的稿子,人们欢迎;而浅而长的稿子则无人问津。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