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安全网
返回

【新闻培训】拿来主义,这里行不通

来源:中经总网 | 2024-09-30 10:22:01

【本文提要】:

文章针对时下有些记者写稿中的拿来主义毛病,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拿来主义都有哪些表现?文章例举了四种:照抄材料,照抄文件,照搬套路,照抄他人稿件。

文章强调,写稿中的拿来主义,并非个例。这个毛病在一些记者身上严重存在着,应引起媒体界人士的警醒。

某媒体一位主编在审阅记者写的稿子,不时在上面勾勾画画。最后眉头紧皱说道:稿子怎么能这样写呢?简直是拿来主义!

原来记者写的稿子里照抄照转了一些材料,有些文字也是文件语言。难怪主编发火说其是拿来主义。

写稿中的拿来主义,并非个例。这个毛病在一些记者身上严重存在着,应引起媒体界人士的警醒。

一、拿来主义种种:

写稿中的拿来主义有多种表现,举其大者有以下四种:

1.照抄材料。

记者下去采访,受访单位或个人都会给记者一些文字材料。这些材料对于记者尽快进入状态了解情况,很有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材料在写稿时不能简单地照抄照转。需要对材料进行一番分析挑选,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文字将其引用。

然有些记者图省事,直接把材料写进稿子里,这是不允许的。

2.照抄文件。

记者经常接触一些官方文件,查阅这些文件有助于记者更好了解政策精神,把稿子写得准确到位。但有的记者写稿时直接引用文件上的文字,没有“转化”成新闻语言来写稿。

官方语言与新闻语言,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各有各的特色和要求。当然,官方文件上一些规范提法有的可以直接引用,但绝大多数语言文字还需要记者“转化”成新闻语言才行。

3.照搬套路。

笔者关注西北的一个网站,看得久了发现有些消息写的总是一个套路:开篇是一大段概括话,有些是文件上的套话;第二段举一个例子,文末引某个人的一句话;第三、四段是具体内容。

按说这么写没有什么不好,但每篇稿子都照这套路写,一写稿就把这个套路拿来,填上具体材料了事。

这是一种“拿套路”的拿来主义,如此之为让人生厌。

4.照抄他人稿件。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意思”,可有些记者喜欢“吃别人嚼过的馍”:写同类题材稿子时,看见别人曾写过的好稿子便抄上一些。尽管在个别文字上做了些许改动,但这也是一种抄袭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以上这些拿来主义的表现,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图省事、犯了懒惰病。这些毛病尽管发生在个别记者身上,但其危害不小,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决改正和杜绝。

二、如何杜绝拿来主义?

1.树立“辞必己出”理念。

“辞必己出”是唐代韩愈提出的一个写作理念,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改正和杜绝写稿中的拿来主义,尤其要强调这个理念。

坚持“辞必己出”,就要在写稿的时候务必要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来表述自己采访来的材料和酝酿出来的主题思想。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才有自己的特色。

坚持“辞必己出”,就要做到“不转、不抄、不偷”。写稿子靠拿来主义,东转一点西抄一点,那是写不出好稿子的。现在受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些是“拿来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2.学会“转化”官方语言、材料语言。

官方语言、材料语言,记者是经常接触的。但在写稿子的时候不可直接引用,要进行一番“转化”的工作。这个“转化”工作必不可少,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要努力做好(详见2024年9月20日笔者写的《如何做好语言文字的“转化”工作?》一文)。

3.多掌握百姓语言、网络语言。

要形成自己行文的语言文字风格,需要多掌握一些百姓语言、网络语言。

现在有些年轻记者习惯于学校写稿的习惯,充满着“学生腔”,这种状况要改变。为媒体写稿面对的是广大受众,因此一定要用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写。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记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百姓当中去,多搜集来自生活的生动活泼的话语。诚如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老师曾说,稿子里要有一些“闪光的语言”。

网络语言在时下被推崇,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当然要选那些有生命力、生动、易懂的网言网语为好。

小结语:

写稿中的拿来主义,不是“小毛病”,而是涉及文风的一个大问题。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因此一点要有好的文风。人们喜欢那些内容丰富、文字清新的好文章,而对那些文字老套、甚至“抄转”来的稿子十分反感。

克服拿来主义,具有创新精神甚为重要。当你写一篇新稿子的时候,一定要想着“创新”的理念。这种“创新”的理念指导你彻底抛弃拿来主义,不仅要做到内容新,文字也要新。

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努力吧!

责任编辑:肖文静
更多推荐
站内导航
触屏版 | PC版
©应急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