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炼自己的专注力
文/ 刘国昌
【本文提要】:
专注力对于记者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记者的基本功力之一。修炼好这个专注力,对于进一步提高记者的判断力、思考力、写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修炼专注力呢?文章指出两条:一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二是要摒弃心浮气躁的毛病。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曾在一篇稿子上写道:“此稿写得外行看得懂,内行看觉得到位,不容易啊!这是记者长期坚持修炼专注之力的结果。”
这是一篇有关经济的报道。记者写出的稿子举重若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何以如此呢?记者的专注之力使然。
专注力对于记者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记者的基本功力之一。修炼好这个专注力,对于进一步提高记者的判断力、思考力、写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专注力?它与注意力有何区别?
专注力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某一领域的关注程度,是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专注程度高,对所专注事物的认知就清晰、就深刻;反之则不然。
注意力与之有密切联系,但在范围、程度上略有区别。如果说注意力是第一层次的话,那么专注力则是第二层次。因为有个“专”字,专一式的关注,专一式的研究,所获得的认知必然是深入的、深刻的。
二、“万金油”与“专注力”。
有人说,记者是“万金油”,什么都懂一些,但都不深、不专。这话有一点道理,但不全面。
记者以报道“天下万事”为己任。对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兴趣、都有报道之责,这就需要记者对各方面的情况多有涉猎、多有了解、多有认知。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从媒体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记者是有分工的,分别负责报道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文艺、军事等等领域。在这些各不相同领域从事报道的记者,可以说是“有专业”的。他们对所报道情况的了解是深入的,对问题看法是有见地的,有的还成了某一领域的专家。
如人民日报蒋元明是文艺部编辑,长期以来从事杂文等稿件的编辑,自己也时常写些杂文。日子一长他成为了“杂文专家”、成为了“杂文界领军人物”,这是媒体界“专”的典型事例。像这样的事例不少,它表明,在专注力的指引下,记者编辑是完全可以成为“专家”的。
三、专注力是搞好报道的基础。
专注力讲究的是“专注”,这种专注不仅要长期不懈地专注所报道的领域,还要勤于对这个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在这方面可谓榜样人物,他长期专注经济领域的诸多问题,并时时进行缜密的思考。他不满足于各部门提供的各类材料,而是常常结合现实中的问题“啃读”经济学著作。他说,只有从理论上搞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才能更好地感觉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进而写出有分量的报道。
现在我们有些记者写出来的报道,之所以缺少力度,有点“飘”,原因之一就在于专注力不够。缺少对所报道领域的深入专注,没有对所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写出来的稿件怎么可能“深一度”呢?
四、修炼专注力,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如何修炼专注力呢?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专注不是一般的关注,而是要在刻苦钻研中体现出来。综观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的行为轨迹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在刻苦钻研中走过来的。
一位环保记者为报道好当地的环境变化,连续5年进行跟踪、寻访,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他说,专注是要付出辛劳的,只有付出辛劳,才能获得过硬的材料和正确的认知,写稿时才能“下笔有神”。
五、修炼专注力,要摒弃心浮气躁的毛病。
心浮气躁是修炼专注力的大敌。注意力分散,专注力不够,忽而这儿忽而那儿,是培养不出专注力的。
我们现在有些年轻记者心浮气躁毛病较为突出,一个搞文化报道的记者刚开始信心满满,表示一定要“沉下心”来好好写稿。但没过多久就起来变化,每天忙于“跑场”,拿材料写稿,照抄照转。真正坐下来研究点问题,写点深度报道,他却干不来。像这样的情况,怎么能修炼成专注力呢?
专注力是记者基本功力,每一位立志有所作为的记者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