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柴河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站站长赵守峰带领工作人员在日常野外巡护时,首次用镜头捕捉到国家Ⅰ级保护鸟类黑鹳(Ciconia nigra)的两只幼鸟——这对羽翼未丰的雏鸟正站在巢穴中,探头探脑地张望四周。虽未拍到成年黑鹳,但幼鸟的出现足以证明,这一濒危物种已在柴河地区长期栖息并成功繁殖,成为当地生态环境优良的有力佐证。
为精准掌握野生动物栖息情况,保护区工作人员常年背负监测设备穿梭于崎岖山径,陡峭山坡上需手足并用攀爬,及膝溪流中蹚水前行是常态,带刺藤蔓时常划破衣衫……此次巡护至一片人迹罕至的密林时,工作人员循着细微声响发现了隐蔽在枝杈间的巢穴:两只毛茸茸的幼鸟站在巢中,黑色的羽冠初显,绯红的腿爪虽稚嫩却已显露成年黑鹳的特征,正好奇地打量着周遭,俨然这片秘境的“新居民”。
作为对生存环境要求近乎苛刻的“生态指示物种”,黑鹳全球仅存3000余只,中国境内不足1000只。它们选择在此筑巢育雏,背后是柴河地区洁净的水源、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完整的植被提供的“安心保障”,唯有水质足够清澈、生态系统足够稳定,才能支撑这一对濒危鸟类完成筑巢、孵化到育雏的全过程。
“首次拍摄就发现幼鸟,说明黑鹳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繁衍后代的家园”。近年来,柴河自然保护区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通过强化巡护监测、严控人为干扰等举措,不断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下一步,保护区将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细化保护措施,为包括黑鹳在内的珍稀物种筑牢生存屏障,让这片自然秘境持续焕发生态活力。
文字:吴炜炜
图片:毕研成
编辑:刘婷婷
审核:国兴超
来源:呼伦贝尔市柴河林业局党委办公室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