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安全网
返回

家族的清明|坡子街•刘金祥

来源:坡子街文学 | 2025-04-10 17:39:03

桃红柳绿,百花争艳。

今年的清明节老家不是“雨纷纷”,而是“天蓝蓝”,一片春意盎然!回去祭扫,让我感受到不少方面与往年的迥然不同。

1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车子在高速上行驶,广袤的绿色田野里镶嵌着一块块金黄色的油菜花,是对春田的精心打扮,也是对逝者的思念追忆。

今年清明节,我与外甥约好,提前了两天回老家。打开导航,高速有一段“红线”,还要30元过路费。我建议从“底下(不上高速)”走。外甥说,高速“红线”估计一刻钟,虽然给30元过路费,但高速上没有“红绿灯”,开车缩短的时间能把过路费省下来。我觉得有道理,听他的。

4月4日清明,2日高速上应该不忙。但走了一段时间,我发现高速公路上向北的小轿车比向南的要多得多,牌照多为当地的,此外除“浙、沪”的,“苏”牌较多,突出的有:“E(苏州)、B(无锡)、D(常州)、A(南京)、U(苏州增补)”,很显然,这是在外地的苏北人从南方回去祭祖、扫墓的。导航上出现一段“红线”,蚂蚁般爬行了一刻钟。

4月4日下午,我回泰州,向南的车辆比向北的多得多,我知道,人们去老家已经祭扫好了,各自回南方的新家了。还因为是“小长假”,到“江浙沪”,尤其是“苏锡常”玩的也有不少。不是吗,我们家儿子儿媳和两个宝宝就是这样安排的,他们4日去常州玩两天。为避免已经查出的盐靖高速那段“红线”,我们又从兴化南往姜堰东走“绿线”,虽多走了几分钟十多公里,但一路顺畅。

2

清明祭祖,一个大家族或小家族,都可以一起进行祭扫,也可以“吃后平账,当场结清”,这几种做法老家都有,由自己决定。

我们家堂弟兄八个,轮流转,一人一年,今年轮到我。以往,我们家族不管谁家牵头,除身体不好的老人、孕妇、婴幼儿外,其他家人都要一起到祖坟上“祭祖”。供菜、上酒水、烧纸钱、磕头等。我们家虽也是村庄上的刘姓,但听说是几百年前从外地迁移过来的,属于小家族单独搞活动。祭祖从祖辈再到父辈,慢慢繁衍生息到我们这一代八人(男性),如此往下传承。

每个地方和每个家族祭祖时间、形式虽不一样,但老家清明祭扫有“前三天、后三天”一说,这个时间段确定为祭祖、扫墓。因为历史上交通落后,便跟逝者祷告,如早点迟点以求得同情与原谅。而事实上,先人深谋远虑,定下来的基本没有“后几天”祭祀的,因为老祖宗还传下了“早烧清明晚烧冬”,即使清明当天祭祖也是在下午三时左右,没有放在清明节后的。

下田祭祖、扫墓的人成群结队,来来往往,“供品”手提的、担挑的、小三轮车装的。我们家的祭祖时间是爷爷定下来的,在清明的前一天下午四点前(落太阳前一个多小时),子女们要从家里搬上桌子板凳,用竹篮装好饭菜、筷子、白酒、酒杯,到祖坟上供奉、烧纸、磕头。

3

无论行走在高速公路,还是在乡村大道上,一路下来,不仅景色美丽、空气新鲜,还有农田里的一座座袖珍式新型建筑——公墓,看不见土散坟和用泥土填坟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老家人归西后都是尸体入棺,再进行土葬。那时,土葬到公墓地和散在其他农田的坟,都为土坟。

土散坟常年经历风吹雨淋,坟墓会出现裂缝或塌陷,坟头更易短时间内掉落。所以,每年清明节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填坟(修坟),通过填土,可以修整坟墓损坏,清除墓边杂草,使坟墓保持完整和庄严,以示对逝者尊重和缅怀。

填坟的取土不靠近墓地,以防“惊动”逝者,而是来自离墓地远一点的人畜踩踏、长满“芒草”的田埂(土结实不易被风化),由家里几个男劳力在清明前填好。

而如今,农具的更替包括挖土的大锹等都很难找了,过去填坟的人不少也挑不动担子了,因此,对土坟墓填坟改革便顺势快速向农村推进,一个新兴产业——生产水泥制品坟墓“水泥套”、大理石“墓穴”、“墓碑”应运而生,大小、款式基本一致,一年四季也不会被风吹雨淋,清明无须再填土、挖坟头。祭扫时在坟的左右“添把土”,寓意填坟修缮。同时,“邻坟”不再像过去相互堆土比高,坟进入公墓地的更是统一规划,美化环境,节约土地。

今年我牵头祭祖,减去了填坟这一项,庄上的人家也都减掉了。

4

祭祖牵头人须提前做好三件事:第一,填坟;第二,准备到祖坟上奉供的桌子板凳、菜、纸钱、酒水等;第三,招待大家晚饭,酒菜随便,不攀比,不浪费。

回老家前,我跟兄弟们联系:“请嫂子、弟媳她们帮我买菜,我回去结账。”

“她们有的在跟人家忙家宴,有的在城里带孩子,3日祭祖这天不放假,赶不回来,4日回来。”三哥说。

3日祭祖,那怎么办呢?

“我们来跟桂兰说一下,请她为我们做家宴。”五弟说。

几十年了,回家祭祖都是自家人一起忙饭菜,“七个厨子八个客,自己忙了自己吃”。这恐怕不行。我有些担心,如今不少饭店吃的是“预制菜”,我不同意。

“放心吧,没有预制菜,人家都是这样做的。2日晚上要定下来几桌人,迟了定不到。酒水自备,菜是600元一桌。到祖坟上供的菜,做家宴的也弄得好好的。”他们俩跟我解释。

那好吧,也只有这样了。但我还是不放心,起早又进行查点。

车子进庄,村子里停满了从外地回来的车,到处是人。庄上人、包括“细哑巴”也摇手要我们停下,路上全搭建了家宴棚子。有的人家有别墅、大天井、大客厅的,吃饭就放在家里,但也是请的家宴专业班子做的。人们说,村里平时基本是老人,清明节都放假了,是一年中人气最旺的日子之一,在外地的人再忙也会回来祭扫。

冷菜、热菜,上了一盘又一盘,味道不错,而且没有一盘预制菜。我问做家宴的简易情况,她们说,合作伙伴自家的地种植的蔬菜按时节提供上桌,这叫“订单农业”,其他菜由专门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人提供,都是新鲜、低于市场价的,这叫商家、我们、订餐的“三赢”,弄不好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很强。乖乖,能说会道,很有头脑,吃下来大家一致称赞。

你从哪来?这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对祖先的深切思念和崇高敬意,这样的祭扫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似乎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2025年4月9日《泰州晚报》7版)

作者简介

刘金祥 兴化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文学终身签约作家。著有《根恋》《耕耘稼穑》《泥花帖》《回望农耕》等。

责任编辑:肖文静
更多推荐
站内导航
触屏版 | PC版
©应急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