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上那些不专业的记者,让张雪峰当年对新闻学的评价再次被人传颂——“学新闻没有门槛,是个人就能干”。
去年,考研教师张雪峰称“孩子学新闻把他打晕”,他直言“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自此,新闻学被一路“唱衰”,无数高考学生家长将新闻学视为“天坑专业”。尽管有多名新传学的院校老师发声反驳,但毕竟这世上学新闻的是少数。你若问“新闻人”(主体专业是新闻学的惯称自己是“新闻人”)有什么感受,我只能说:“选什么都会后悔”,因为学生总是会吐槽自己所学的专业,而作为新闻人,我们的吐槽更为犀利。
只要迈入新闻学的大门,新闻的窘境都会了然于心。科技的发展决定了信息的传递方式,60年前麦克卢汉所提的“媒介即讯息”的理念在当下发出最强音,从最初的口头传播逐渐发展到报纸、广播、电视,再到现代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信息传递速度飞快、信息载体多样化、自媒体蓬勃发展。媒体从“报的准”到“报的快”、从“教育者”到“讨好者”,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开始趋于娱乐化、碎片化,记者的门槛降低,路人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新闻与信息的边界逐渐暧昧,官媒和传统媒体的权威减弱,公众的信任越来越淡薄,“新闻无用”以及“新闻已死”的观点总被世人反复提及,当时我正在某报社的深度报道部门实习,常被这种声音吵到难以入眠,直到偶然读到公众号“人物”的一篇文章——《新闻死了,你们负责奏哀乐,我们负责大保健》。
这篇文章收录的是金赫的讲座内容。金赫,南都深度出身、白银年代媒体人、AI财经社特稿团队负责人,他在讲座的开始就给了我答案,“书写必须面向未来,新闻死不死,也是无所谓的事”,我本以为他会一直围绕“新闻死不死”的话题展开辩论,没想到只是轻飘带过,通篇着重分享故事的沙丘是怎么推起来的,又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浪”起来,文章的最后以一句“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你执着地寻觅这个世界上的不可得之事”结束,回过头再看文章标题——嘲讽至极。
到此我双颊滚烫,像是被扇了巴掌。他是真的无所谓“新闻死不死”,因为真正认真做新闻的人根本无暇care,从始至终只有不做新闻的人在哀叹。在这篇文章中,金赫多次提到《寻找烤猫》这篇特稿,我没有搜索到相关文章,只能通过关键词“AI财经社”来搜索,不幸的是,这个日均总阅读4W+、预估活跃粉丝数100W+的公众号早在2022年就被封锁了。但若你执着寻觅,总能在其他公众号上面看到相关文章的引用或者完整转载,这一定是经得主人翁授权的,毕竟曾经的AI财经社维权起诉46家媒体机构,每个字20块钱,这种凶猛足以震慑后来者。
AI财经社最辉煌时,联合创始人胡涵说:“好像输了,一直在输,从来没有赢过。”尽管他们是当时转型新媒体最为成功的案例,胡涵却坚称自己的团队很传统,他说:“不管载体怎样变,真正有趣、有审美、有见地的内容,最终应该是行业的主流”。
时代让文体死去,潮流让文字复生,或许胡涵总是“输”的体验正是在与未来对话。(新疆榆树泉煤矿 石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