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爱民,民拥军,军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谈到“双拥”工作的重要意义,眼前这位年近六旬、身材微胖的人武部老职工语气铿锵。
他叫王宇平,今年58岁,系宿松县人武部政工科职工。自1987年调入人武部以来,他一直关心国防建设、积极投身“双拥”事业,在拥军宣传教育、关爱军人家庭等方面表现突出,多次荣获中共宿松县委、安庆军分区等各种奖励。
酷爱写作,做“双拥” 工作“宣传员”
王宇平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文字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刚进入人武部时,他担任民兵装备仓库保管员一职,白天的工作细碎繁琐,他就利用空闲时间读书看报,晚上经常练习写作到深夜。后来,在部里宣传人才缺乏的情况下,酷爱写作的王宇平脱颖而出,撰写了大量的宣传稿件,上稿率在安庆军分区总是排名靠前,多次被分区表彰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成了人武部赫赫有名的“笔杆子”,被大家亲切地冠以“王老师”的称谓。
自上世纪90年代,王宇平就开始关注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宣传“双拥”。每年民兵整组、征兵工作、民兵训练和学生军训期间,他总是不失时机组织或参与各类“双拥”活动,开设讲座,宣传典型,举办展览……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大量文字稿件,每年有数十篇民兵预备役、武装建设、兵役工作和拥军优属方面的稿件被军地报刊采用,为当地国防教育和“双拥”事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王老师在写作方面的勤劳和热爱,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学习!”宿松县人武部民兵预备役班班长洪江流说。
营造氛围,做“双拥”工作“助推器”
“金秋九月送新兵,一身戎装踏征程。新兵们身着新军装,胸戴大红花,肩披红绶带……”这是王宇平在新闻稿件《宿松好男儿奔赴军营》里的一段文字。每年“八一”、国庆、春节时期,王宇平都要拿起相机和笔记本,跟随相关领导参与慰问军烈属等工作,拍摄精彩瞬间,记录感人场面,宣传动人事例。
“军人立功受奖喜报一头连着军人荣誉,一头连着军属荣光;一头连着军心士气,一头连着军属牵挂!”王宇平对每一分立功受奖喜报都认真登记、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签字领取。对于部分家庭住址不详或者军属姓名出现误差的喜报,他总是一个乡镇一个乡镇打电话核对。每一份喜报,王宇平都要求按规定以敲锣打鼓等隆重的方式送达军人家中。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在征兵工作中,王宇平总是细心向群众宣传入伍政策,耐心向义务兵家庭宣讲优待金政策。每年单位订阅报刊,他都要亲自制定订阅计划,把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国防教育》等报刊杂志纳入订阅范畴,并督促基层武装部、民兵营订阅,让这些报刊进入乡村“农家书屋”,引导群众阅读,大力营造“参军光荣”、“军属光荣”的良好氛围。
创新手段,做“双拥”工作“原动力”
为使“双拥”工作推陈出新,王宇平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军人军属。平日里发现在拥军优属方面的典型,他总是第一时间上门进行深度采访。今年年初,宿松县人武部组织专班下乡采访挖掘优秀“兵支书”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事迹,王宇平又成为了这个“专班”采创的主要人员。半年来,他撰写的《“点土成金”兵支书》、《“古战场”上谋发展 桑落洲里话振兴》、《不负青山不负民》等10余篇优质通讯稿件,陆续发表在中国民兵、安徽日报、安庆退役军人网和宿松周刊、宿松新闻网等各级媒体上,较好地提升了优秀退役军人的形象,为当地拥军优属工作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除了笔耕不辍诉诸文字,年近花甲的王宇平还创新宣传方式,使用“抖音”和“微信”小视频开展“双拥”宣传工作。为宣传推出拥军女支书夏翠蓉、优秀退役军人王金龙等典型,他白天冒着高温酷热,从县城到乡村,深入了解事件始末,录制视频片断;晚上回家挑灯夜战,字斟句酌撰写解说稿,提炼人物品质,编辑视频素材。他精心制作的《社区女支书再续拥军情》、《脱下军装还是兵》等小视频获得人们的一致好评。
“从事武装工作宣传三十多年来,我深刻认识到‘双拥’工作的重要性。我将一如既往做下去……”谈到未来,王宇平如是说。(石仲晖 黎泽斌 韩同瑞)